半岛都市报 -A17-人文青岛

方城镇海戍疆土

——探寻鳌山卫的来历

新闻    时间:2018年06月19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张文艳

回到地铁11号线,我们继续前行。
乘坐地铁,这次的下站探访地点在鳌山卫站和山东大学站,因为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地处两站之间。
赶到鳌山卫街道属地时,已是中午时分,宁静的街道上行人稀疏。路过北里社区和西里社区,左拐上省道,一路直行,通过繁华的小镇,饭店、商店林立,显然,这里便是鳌山卫街道!
站在街上,环视青山,似乎听到630年前的金戈铁马。滚滚车流变换成紧密的马队,为护卫国家的疆域,战士们战时冲锋陷阵,无战事则稼穑,用血汗铸成防御战线,用勤劳建设方正城池。
鳌山卫,一个响亮的名字,它的由来,《鳌山卫古城》中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整个鳌山卫古城所处位置的地形,像一只头朝西、尾向东的鳌,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为“鳌山”。
第二种说法是:在北城内李氏家庙后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小山,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形似鳌,头朝西,尾朝东,老人们讲,它的头部前面有一座石碑,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在碑前打井时,曾经挖出石台阶。过去,历来到此地做官的人,都要到碑前来祭奠,鳌山因此得名。
第三种说法是:在鳌山卫古城十字街偏西北处,有一片石岚子,当地人历来把它称为“鳌山”。
《鳌山卫古城》主编、即墨文史专家黄济显先生说,这三种说法也是经过当地居民认可的,“当时我们找了七八位老人,以第一种说法居多”。不论是哪一种说法,都含有一个“鳌”字。
鳌,是传说中海中能负山的大鳖或大龟。唐宋时翰林学士站在龟形的殿陛石上朝见皇帝,人称“上鳌头”。鳌头也指代状元。“鳌”含有“鳌头”之意,寓意“独占鳌头”,是为一种期盼。其实,有着“海上第一仙山”之称的崂山,在历史上一度也叫鳌山。据史料记载,金元际全真道教龙门派开山祖师丘处机在当时的“劳山”修道,认为此山虽“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然僻处海曲,举世鲜闻,名亦不佳,因易为鳌山”。
鳌山卫城遗址,位于现在即墨区东20公里处的鳌山卫街道,现在仍有护城河、城门门额等遗迹可寻。它的建立,与倭寇七次大规模侵扰山东沿海有关,为了抗击倭寇,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成“城周五里(合2500米),高三丈五尺(合19.25米),厚半之”的城池。
其实,鳌山卫内并非全是冰冷的军事建筑。
每个城门上的庙宇寄托着人们平安、健康的期许,而城内外的几处景点也同样为人们津津乐道。鳌山卫北门东侧城墙半腰的砖石相接处,有一棵高大的樗(chu)树,它倔强地长在城墙半山腰中,更为奇特的是,在樗树的树干下部,又长出了一棵枣树,人称“樗抱枣”,因此鳌山卫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奇怪奇怪真奇怪,樗树长出枣树来,早生贵子早得济,人丁兴旺保社稷”。此外,鳌山卫城南里大街北部还有一块黑褐色的大石头,其实是一块不知何年月落下来的陨石,由于里面有大小的洞穴,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傍晚,人们用棉花做灯芯,浸上豆油,一条条放入陨石的空洞口点燃,犹如“万盏灯”一般,甚是壮观……
鳌山卫,一个地处即墨区东部的古镇,明朝时曾为边防重地。六百多年后,历经岁月的沧桑,地理位置优越的它,褪去了卫城的光影,披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正在地铁的带动下,疾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