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05-深读新闻

“落袋为安”

动力,每年可为果农省下1.5亿套袋钱

新闻    时间:2018年06月19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穿梭于莱西农村的套袋工人。
莱西市一家套袋加工厂。
/ 尴尬 /
速度慢易伤果,套袋机械成摆设
■探索 莱西试种无袋苹果 让果农不再为“袋”愁
这些地方同样需要大量劳力套袋,为了“抢”到套袋人,烟台种植苹果的密集区抛出的高价吸引了莱西当地一部分人前往烟台去套袋。
王珍花说,莱西当地的套袋价格一般分为两种:按个数支付和按天数支付。
“套袋慢的,一般情况下按150元每天的价格付费。”王珍花说,“若是套袋快的,你按天数付费对方不干。”
王珍花解释,套袋快手一天下来能套袋3000到3500个袋子,按照平均3200个算,人家一天就赚近200元,给人家150元,人家会觉得不划算。
烟台栖霞桃村镇的一个苹果种植大户告诉记者,他今年用了5名劳力为家里的9亩苹果进行套袋,套一个苹果袋的价格为8分,若是按天算,每天的工钱为220元。
“220元一天,在当地也不好找人。”这名种植户说,“我们只好放价,将周边的劳力吸引来栖霞。”
调查显示,我国苹果种植面积、总产量为全球之最,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有知识和能力的多外出打工,从事果园劳动的多为老、弱、病、残、妇。其中山东苹果农中,30~40岁的占9.82%,41~50岁的占42.86%,51~60岁的占33.04%,61~70岁的占13.39%,71~80岁的占0.89%。即30~50岁和50~70岁的各占一半,年轻人严重匮乏。
莱阳是胶东半岛产梨的重地,与莱西近在咫尺的莱阳,为了抢人,同样采用了“放价”的招数,吸引莱西劳力为当地的梨进行套袋。
半岛记者在院上、南墅和沽河等三个乡镇(街道)的多个村庄进行采访时发现,一边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导致壮劳力出现断层,一边是抢人大战致当地部分劳力外流,所以莱西当地的套袋大军没有壮男,也没有老人,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繁忙的套袋时节,出现劳力严重短缺且价格昂贵的现象。
由于丈夫去世,两个孩子又在异地工作,面对2亩多地的成株果园,王珍花曾经想用流行一阵的“水果套袋机”进行套袋。
在王珍花的果园内,半岛记者注意到,她的果树绝大多数有数米高。显然,这些果树已经让56岁的王珍花难以完成高处的套袋。
“前两年的时候,我村一个村民买了一个套袋机。”王珍花说,后来她听说了这个“神器”之后,也想买一个,在买这个“神器”之前,她借来尝试了一下,发现“套袋机没有说的那么神,根本无法用”。
王珍花说,套袋机尤其是在一些茂密的果枝之间,用起来极不方便,而且很容易碰伤果面。
种了7亩果树的张兆林,此前也用过类似的套袋机。“除了碰伤果面外,这个套袋机还提不上速度。”张兆林说,“果枝茂密时,这个器具在果枝之间,怎么会提速度呢,还不如人工快。”
在莱西的一家果品袋生产厂家,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果品套袋机的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山西和烟台等地,实践表明套袋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受限。
“套袋机的生产厂家在向果农推介时,所演示的套袋速度是实现不了的。”沽河街道的一名果农表示,“那只是在实验室里的速度,他们用稀疏的果树向你示范,当然速度快了。”
这名果农说,如果将他们的套袋机放在枝叶茂密的高大果树上,根本派不上用场,水果套袋机不能从根本上加快套袋的速度不说,反而还导致水果受损。一旦果面受损,颜值降低,水果容易在生产过程中长成畸形导致卖价降低。“果品的套袋最终离不开传统的人工。”这名果农说。
在莱西的这家果袋制造厂,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所出售的果袋价格一般为5分钱一个,质量好一些的价格会更高。这名负责人还称,在山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苹果袋的价格会比莱西等地低一些。
统计数据显示,仅2016年我国农民为苹果套袋支出的总成本高达240亿元,加上梨、桃、葡萄和柑橘等水果,每年的总支出超过500亿元。数据还显示,我国果农每年所购买的苹果袋高达6000亿个。实际上,这6000亿个苹果的套袋,绝大多数是由人工完成的。
/ 思考 /
费力又费钱,为何不取消套袋?
近年来,业界对于苹果套袋技术争议越来越多。
莱西市农业局果树技术推广站站长任洪春告诉半岛记者,苹果套袋技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为了改善果面质量、提高商品果率、适应果品出口,日本开始采用苹果套袋技术。我国山东尤其是胶东与日本气候相仿,所以胶东借鉴日本经验,于上世纪90年代将这种技术引进。
任洪春还表示,当中国绝大多数果农用起套袋这一技术时,日本已开始取消苹果套袋,包括美国、波兰、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也开始取消套袋,进行苹果无袋化生产。“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苹果品质较高,优果率达80%以上。”任洪春说,尽管我国是世界苹果生产第一大国,套袋果园占80%以上,优果率却不足40%。
越来越高的套袋成本,逐年上涨的纸袋价格以及套、摘袋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果农负担越来越重。“以莱西市为例,莱西去年苹果的产量为14万吨。一个苹果按200克计算,14万吨大约有7亿多个苹果。”任洪春说,莱西产的这7亿个苹果几乎全部进行了套袋。
“显然,单靠果农自己的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套袋7亿多个,这是一项吃力的工程。”任洪春说,“这个时期套袋的还有桃子、梨和葡萄等,莱西每年水果总产量为23万吨,套袋总量要近10亿个。”
针对当前一些地区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状,和套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苹果本来风味和品质的实情,有专家和消费者呼吁取消苹果套袋技术。“不光是专家和消费者呼吁,种植户同样不希望用套袋来增加成本。”平度市农业局果树技术推广站杜洪荣同样表示。
王珍花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她两亩果园大约要套袋4万个,4万个果袋光套袋工费就是2400元;而摘每个苹果袋的费用约为1毛钱,摘袋人工费为4000元;每个苹果袋的购买价格为5分钱,购买4万个果袋需要花2000元。1年下来,光花在果袋上的费用就是8400元。“我们愿意套袋吗?”王珍花说,“我们也不愿意。”
“套袋后的苹果尽管好看,但不如没套袋的好吃。”张兆林说,“消费者买了苹果是吃的还是看的?显然是吃的!既然套袋的苹果口感和营养并不好,为什么还要继续套袋呢?”
当各地的果农正因找不到套袋人而发愁时,莱西市河头店镇东大寨村的果农老孟正坐在看护房里悠闲地喝茶,因为这一片果园果树不用套袋。这片果园是莱西市农业局与青岛农业大学今年开始携手攻关的无套袋试验田。莱西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称,如果无套袋苹果试验成功,意味着未来莱西每年1.5亿元“袋子成本”将还于果农。
莱西与平度是青岛苹果的主要产区。以2017年为例,两地苹果总产量达31万吨,青岛苹果总产量50万吨。而莱西市河头店镇所产的“东大寨”苹果,去年还走进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馆,让这种乡村苹果走向了国际舞台。
早在数年前,莱西市农业局就已经关注到国内果品专家、消费者和果农有关取消苹果套袋的呼吁。“种植的目的,是生产出更高品质的果品,保护消费者舌尖安全和让农民增收。”任洪春表示,“提高果品质量和降低农药残留,是挡在他们面前的一个碉堡,需要攻关。”从今年开始,莱西市农业局在河头店镇东大寨村划出了15亩试验田,建立起不套袋的果品示范园。
“我这片果园从今年开始就不再套袋了。套袋费用太高,今年开始农业局和青岛农大在我的果园里,试验无套袋种植。”老孟说,一个苹果,购袋需要5分钱,雇人套袋需要6分钱,雇人摘袋需要1毛钱,这样算下来,一个苹果一年下来光“袋子成本”至少要花掉2毛钱。
任洪春告诉记者,苹果套袋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借鉴日本的经验,但现在多国开始取消套袋,进行苹果无袋化生产。实际上,我国每年花在苹果套袋上的成本超过240亿元。
“随着国家农药残留标准的出台,莱西杜绝了剧毒农药的喷洒,尽管所产的苹果已实现无害化种植,但套袋种植一直延续。”任洪春表示,套袋后的苹果从口感到糖分,都没有不套袋苹果的优秀,而果农在种植过程中还经常找不到套袋人和摘袋人,导致一个苹果光“袋子成本”就超过2毛钱,无形中增加了果农种植成本。
从2017年秋天开始,莱西市农业局与青岛农业大学开始携手在河头店镇选择果园,并与当地果品专业合作社合作,今年起试验无套袋苹果种植。任洪春说,无套袋种植并不仅是苹果不套袋子,背后还涉及果树的修剪、施肥、浇水和采收等项目,而这些项目将最终实现果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工业化生产。
“2017年莱西苹果总产量14万吨,仅苹果袋就用掉7亿多个。”任洪春说,如果这一试验成功,就意味着莱西果农每年花费的近1.5亿元“袋子成本”节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