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B10-峰会特刊

青出于蓝胜于蓝不尽动能滚滚来

新闻    时间:2018年06月0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

青岛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的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海洋赋予青岛一张张耀眼的名片,更塑造了这座城市临海筑梦、向海而兴的担当。从在国内率先发布“海洋+”发展规划,到提出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全球坐标,青岛,早已当仁不让地肩负起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
2017年,青岛海洋经济再次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统计数据显示,据初步核算,2017年,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同比增长15.7%,占GDP比重达到26.4%。
如今,在青岛鳌山湾畔的蓝谷,一座海洋新城正加速崛起。截至目前,22个“国字号”“中科系”“央企系”“国海系”重大科研平台正在这里聚集。与此同时,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22所高校在蓝谷设立校区、研究院或创新园。
青岛在海洋领域内取得的多项成果引人注目:国内起重量最大的起重船“大桥海鸥”号由海西重机完成交付,起重量3600吨、起升高度110米;世界首座全自动智能海上养殖装备——“海洋渔场1号”,由武船集团交付挪威萨尔玛公司;武船集团北船重工承制的世界首艘第二代40万载重吨矿砂船在海西湾下水……
此外,青岛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竞争力也在日益增强。去年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7.6%,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1.8%。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在青启用,国际海洋基因组联盟成立,通过搭建基因资源收集和研究的基础支撑平台,青岛开展了海洋生命基础科学和应用性研究。青岛高新区的国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已累计引进医疗医药产业类项目110余个,总投资140亿元;截至目前,园内120家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达30亿元。
海水淡化重点工程也在加快建设中。2017年,青岛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产值达53.1亿元,同比增长7.9%。去年7月,百发海水淡化建厂以来第一次达产,共产水105251立方米,创造了中国有史以来单厂海水淡化日产量的纪录,也是目前全国十万吨级别海水淡化厂里第一次满负荷运行的最高纪录。
海洋科研平台的不断聚集,推动青岛海洋科技加快发展,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形成了领先优势。例如,蓝谷海洋国家实验室诞生了一批大国重器。“向阳红01”,在南大西洋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航次任务;“向阳红09”是国内第一艘深潜试验母船,曾载着“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完成了7000米级海试任务;“向阳红06”可抗12级风浪,具备全球航行科考能力……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青岛加快滨海旅游国际化建设,海洋旅游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市的重要增长极。去年,青岛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8808万人次,同比增长9%;青岛国际邮轮港共接待邮轮95个航次,同比增长5.6%;接待出入境旅客10.9万人次,同比增长23.4%。青岛邮轮母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