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4-人文青岛

胶海关:青岛百年缩影

探访海关博物馆,老物件再现青岛沧桑巨变

新闻    时间:2018年06月0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媛
图/青岛海关博物馆提供

1899年,青岛被迫开埠通商,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租借地海关——胶海关。海关风云,百年变幻,在胶海关的见证下,青岛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饱受列强入侵的屈辱,同时又追随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奋力抗争。
在新疆路16号,静守于红瓦绿树一隅的胶海关旧址上,是刚建成不久的青岛海关博物馆,胶海关的百年风霜讲述着青岛近代史的沧桑巨变,也讲述着中华民族自“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逐步向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探索。

往事千年
齐鲁古关,兼扛贸易重任
“关”的历史起源,在山东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了我国最早的长城——齐长城,西起今济南长清县孝里镇广里北村(古平阴防门关),向东进入泰山西麓中低山区,沿泰沂山脉,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海滨,沿途设立16处关卡,全长1238华里,史称“千里齐长城”。
齐长城的功能,除了军事防御外,还有商贸经济的作用。据青岛海关博物馆的研究,战国时期诸国有边境关、城门关、通道关3种类型,关制虽不统一,但边境关因执行边境禁令,严格检查出入境人员和货物,实施关税征收政策等,已初步具备古代海关的职能,对后世陆地边关和沿海海关制度具有重大影响。
山东的对外贸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十分繁盛,“不仅与朝鲜半岛、日本商贸往来密切,与西域之间也交情匪浅”,青岛海关办公室调研员牟家骏介绍,当时,齐国都城临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青州等地的陶瓷、纺织品、丝绸等具有良好的商品优势,山东半岛很早就成为中国东部通向东北亚的交通要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线首航地,出土文物是最好的考证:陈列在青岛海关博物馆的青州傅家村出土的“九方线刻画像石”上,刻画了北齐的官人与胡人进行丝绸贸易的场面,反映了古代山东作为丝绸的主要原产地与西域之间贸易往来的历史。
唐宋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全盛时期。唐代首设市舶使,专司履行进出境监督管理职能,登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宋代,随着海上贸易和对外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密州板桥镇(今青岛胶州市)日渐繁荣,成为北方重要通商口岸。1083年,密州知州范锷上书宋神宗,奏请设立密州市舶司。1088年(宋哲宗元佑三年),范锷再奏获批,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关——密州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对外贸易。
历史的车轮行至明代,出现了“钞关”,即在长江、运河水运商道设立的税收机构,职责是征收商船通过税。因所征船税全部收大明宝钞,所以叫做钞关。明代先后开征了钞关税、工关税及门税、过坝税和船税等税种。1429年,在京杭运河山东段设立了临清、济宁钞关;其中临清钞关于1435年(宣德十年)升为榷税分司,由户部直控督理关税,下设五处分关。
清朝沿袭明代钞关、船税及其管理制度,在水陆交通要道设有榷关,晚清时改称“常关”,因隶属户部管辖,又称为“户关”。1859年,在登州、莱州和胶州湾一带(今青岛地区塔埠头和金家口)水路通商要道设立了6处厘税局,征收厘税。
在胶州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古代文明,绽放出灿烂的海洋文化,根据青岛市规划馆的资料显示,已经创造出诸多的中国“第一”:最早的滨海城市是琅琊邑,第一条海运河是胶莱运河;琅琊港是最早的军港、先秦五大港口之首、徐福东渡的启航港;琅琊是最早的海外探险基地、最早的海外移民门户、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板桥镇是宋代北方唯一的开放口岸……
被迫通商
一纸条约,打开山东口岸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屡遭欺凌,被迫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青岛海关博物馆里,展示着1858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天津条约》的场景。该条约一签,烟台设立东海关,烟台成了山东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东海关则是山东境内最早的海关。
具体来说,东海关包括1862年设立的东海关监督衙门(常关)和1863年设立的东海关税务司署(洋关)。牟家骏解释称,所谓“常关”,是指晚清时期,政府在水陆交通要道或商品集散地所设立的海关机构,亦称“钞关”。新设立的实行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海关称为新关或者“洋关”。“常关”和“洋关”在隶属关系、管理体制、职权范围、征税对象、征解制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洋关”听命于总税务司指令,负责管理洋船贸易的征管事宜;“常关”最高行政官员为海关监督,主要管理民船贸易的征管事项。显然,“一地两关”并存的局面,正是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写照。
1862年3月,东海关监督衙门(常关)设立后,立即整顿各海口厘局,先后把全省沿海5府、16州县自行管理的23个海口厘局改制为东海关钞关。1886年至1892年,清末实业家、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任东海关监督。1912年辛亥革命后,东海关监督衙门改称东海关监督公署。
1863年3月,东海关税务司署(洋关)设立,英国人汉南为首任税务司,对总税务司赫德负责。英国人赫德是近代中国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其官邸旧址位于今日烟台市烟台山。1875年至1877年,德国人德璀琳任东海关税务司,在任期间,作为李鸿章的助手参加《中英烟台条约》签订。
牟家骏特别指出,青岛设关征税的历史比建置还要早,在东海关时期,青岛的即墨县、胶州区域在东海关监督衙门机构分布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史料记载,1859年,咸丰帝敕令崇恩派人视察登州、莱州和青岛各处海口,同年在山东沿海设立6处厘税局,其中青岛地区有塔埠头、金家口两局,另在青岛口、女姑口设分局,征收厘金,监管进出胶州湾一带港口的船舶贸易及税务。1865年,东海关监督衙门在青岛地区的青岛口、塔埠头、金家口先后设立常关分关,在灵山卫、女姑口、沧口、沙子口、登窑口和薛家岛等地设常关分卡。
1899年,胶海关设立后的第一个办公地点。

1901年,位于现兰山路、中山路口西北侧的办公楼。

1914年,胶海关举行办公楼迁址。

1914年启用的胶海关办公楼,如今青岛海关博物馆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