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7-人文青岛

勇退聊寻山水乐,藏书但愿子孙贤

新闻    时间:2018年05月29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蓝章:
沉浮宦海归故里


华楼山南,樱树丛中,清溪旁边,书院无踪。留下的仅仅是残石片瓦,供后人凭吊遥想。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进入明朝。此篇的开头并非从明朝永乐年间的迁徙讲起,因为我们的主人公家族从南宋时期就迁到了即墨,到明朝时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坐地户。
主人公姓蓝,名章,字文绣,号大劳山翁(1453年~1525年)。蓝氏一族从昌阳舁(yu)山迁到即墨县东北黄埠,三代之后,由于蓝章的祖父蓝福盛勤勉于农耕,家业日丰,蓝家就搬到了即墨城内居住。蓝章的父亲蓝铜发现商机,开始经商,最终挣得家产。在那个以功名论显赫的年代,蓝铜自然会鼓励子女读书,于是他出钱在县城东门外建了蓝氏东厓书院,聘请当过知县的卢继宗当老师教育家族子弟。
可以说,东厓书院是蓝章腾飞的起点。在这里,他凭借自身的聪慧和教师的教诲,终于在明成化二十年(1485年)考中进士,这年蓝章32岁。此后,便是蓝章在宦海沉浮的经历。
从婺源、潜山县令做起,到贵州道试监察御史,再到浙江巡按盐法、山西巡按、太仆寺少卿。1505年,明孝宗朱佑樘去世,儿子朱厚照登基,由于遭到太监头目刘瑾的陷害,蓝章的项上人头几乎不保。战战兢兢几年之后,蓝章又迎来人生的辉煌时刻:出任陕西巡抚。5年后,蓝章又做了留都南京刑部右侍郎,基本是个闲职。三年后,65岁的蓝章“三疏乞休,二月谕旨,驰驿归”,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兴家:
成立书院助功名


功成身退,蓝章不能忘记在东厓书院读书的快乐时光,那里也是他平步青云的起点,于是他毅然决定,在家乡建一座书院,让蓝氏后人能够继续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看履历,蓝章回家应该是衣锦还乡的,不过,明朝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所撰《崂山志》中的《华阳书院》词条记载:“(华阳书院)在华楼南麓,盖少司寇蓝公伤心时事,退休大崂之侧,卜筑于此者也。即其所自号‘大崂山人’者可知矣!”
黄宗昌对于蓝章的记录是“此公所以五疏乞休,而以大崂山人终与”,与之前的记载三疏有出入,不过,足见蓝章被当朝皇帝的重视程度,最终,“朝廷无公,崂山有公矣”。
如今的华阳书院只剩下了石碑与石块,偶见的刻字算是书院存在的印记。蓝氏第二十世孙蓝信宁先生多次到访凭吊先人遗迹。他告诉半岛记者,书院的位置较为隐蔽,不太好找,他撰写的《崂山华阳书院述略》,还原了华阳书院当年的风貌:“华阳书院背依华阳山,面临清溪,颇多胜致,书院前溪石上刻有‘谈经地’、‘枕石漱流’等字,风景秀丽,环境优雅”。
“华阳书院最初的目的是培养蓝氏子弟,所以蓝章之子蓝田、蓝囦、蓝因都在这里就读”,蓝信宁先生说,人称他们三人是“蓝氏三凤”。这里,蓝田特别值得一书,蓝田(1477年~1555年)字玉甫,号北泉,自小聪颖过人,日诵数千言,七岁即能赋诗,16岁就中了举人,要知道当年范进考了20多次,50多岁才中举。然而,命运似乎有意给蓝田设下重重考验。此后,蓝田历经坎坷。连考11次才考中进士,这一年他已经47岁。年近半百才踏进仕途,相信,当捷报传来之时,他的内心定是百感交集。只是,考验并非结束。由于参与哭谏嘉靖皇帝认明孝宗为亲爹,被当庭廷杖,蓝田在家里躺了一个多月才恢复过来。第二年,蓝田被派到陕西当巡按,结果又被奸人陷害入狱,朋友奔走相救,才保住性命。回到家乡后,蓝田心灰意冷,30多年的寒窗苦读,换来了三年的官职,蓝田决定不再出仕,结束了官场生涯,与诗为伴。

凋零:
冯师失徒心意冷


继续讲述华阳书院的故事。
嘉靖元年(1522年),蓝章于华阳书院内建紫云阁,请名儒施教。
“华阳书院不是私塾,相当于现在的进修学院,招收的基本上是17到30岁的青少年,聘请名师,以助于他们通过科举”。清初著名学者,山东诸城人张侗有咏《华阳书院》诗云:“千岩飞雨洗虹桥,桥上仙人吹洞箫。梦与弄珠游九水,一时落尽海门潮”。蓝信宁先生称,当时书院藏书十分丰富,列即墨各书院之冠,蜚声乡里,远近许多学子慕名而来求学,遂使华阳书院成为当时即墨规模最大、人才最多的书院。
辉煌过后,便是衰落。
紫云峰下阁,先达读书处。
枕石久无人,谁经谁可侣。
文窗暗蜘蛛,竹榻穿狐鼠。
草木长庭除,尘埃满柱础。
崖崩花尚发,地古同歌黍。
瞻眺盍归来,欲归几延伫。
这首清代即墨举人黄念昀作的《华阳书院》诗篇,描写的是华阳书院的萧条景色。黄念昀曾在青峪书院执教,并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劳山书院”任山长(即院长)。源于与书院的缘分,他对华阳书院的惋惜之情可见一斑。
那么曾经名噪一时的华阳书院为何最终荒废了呢?这还得从乾隆年间的教师即墨人冯文炌说起。冯文炌字伯章,号素斋,雍正元年(1723年)拔贡。曾参与乾隆版《即墨县志》的编修工作。
冯文炌与书院感情浓厚,在《北宅街道志》中,半岛记者找到了他写的《华阳书院记》:“大劳之山多别墅,其最著者,无如蓝氏之华阳书院”,“书院蔚然为蓝氏世业,而载于阁乘,列于山志,杂见于文人学士之歌咏”,“前有所创,后有所承,则华阳书院只独著于大劳者,又岂陡然而已乎?”
字里行间都是对华阳书院、对蓝氏、对学子的赞誉之情。冯文炌爱徒如子,当时学生中有个叫蓝中琮的,文思超群,冯文炌对他寄于厚望,还作咏古松诗以鼓励:“古松蟠云根,吐纳众山气,岂徒烟霞赏,还裕栋梁器。”不料,蓝中琮在二十来岁时病故。
还有庠生蓝荣照,秀慧天成,特工书法,因事而亡。到底是什么事呢?蓝信宁先生说,其实是因为蓝荣照特别痴情,在华阳书院读书期间,认识了当地的一名姑娘,准备纳她为妾,回到即墨给父亲一说,父亲勃然大怒,坚决不同意,还打了他,蓝荣照羞愧难当,竟然在书院里上吊自杀了。
先后失去了两名爱徒,加上没有子女,冯文炌无依无靠,心灰意冷,穷困致死。自此华阳书院日渐清冷,藏书尽失。一方面华阳书院发生过伤亡事件,一方面也因为路途不再方便,蓝氏后人大都移到即墨城东的东厓书院就读。曾经辉煌的华阳书院落下帷幕。
虽然几经修葺,终难复旧观。如今,留存的只剩下了院基墙垣。“先祖父蓝水曾于1935年重游华阳书院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分,有诗曰:当年选胜筑平泉,树石清幽别有天。勇退聊寻山水乐,藏书但愿子孙贤。谈经有地人何在,望月无楼夜不眠。丹障哪知兴废感,高俊云表尚依然。而今犹是旧平泉,浪说当年别有天。阁圯已无书可读,楼倾空复月常圆。门前逝水滔滔去,峰顶归云夜夜眠。令我顿生兴废感,不能堂构愧前贤”。
走访北宅街道的华阳村和蓝家庄,向村民打听华阳书院的情况,他们大都摇头表示不清楚,华阳社区的江山老师专门给半岛记者展示了华阳书院的旧貌。虽然现在对于华阳书院的确切位置存在着不同看法,但保留下来的华阳和蓝家庄的名称,是华阳书院的印记,也提醒着后人,莫忘当年深藏山林泉畔的汩汩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