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3-闲趣长物

半岛都市报

闲趣长物
2018年02月11日

过年为啥要提前准备面食?

原来传统习俗禁忌多,一个馒头引出不少故事

新闻    时间:2018年02月11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宋总业

民谣说:二十八把面发,打糕蒸馍贴花花。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过年主食啦!过年,除了大年夜的饺子,还有家家户户准备的各种面食,发糕、豆包、枣饽饽……凡四五十岁的人,都记得小时候随家里老人蒸制各式面食,那简直就是面塑艺术,小刺猬、小兔子、圣虫等各种小动物,待蒸熟了摆好,挨个点上红点儿,春节的年味就扑面而来了,这成了对过年最深刻也最愉快的记忆。
那春节为啥要准备面食?原来,传统习俗中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烙等炊事,因“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烙”与“落”谐音,均不吉利,所以以前人们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周左右的面食点心。此外,还用黍米面制成年糕,谐“年高”之音,寓意“年年攀高”。这都是年俗文化的一部分,它和贴春联一样,把整个春节烘托得红红火火、热气腾腾。
那中国人啥时开始吃馒头?据考证,馒头最早的名称叫蒸饼,汉代为了区别于当时西域传来的烤饼而命名,其做法与今天的馒头差不多,实乃馒头雏形。
魏晋时人视上面开裂“十”字形状的蒸饼为最佳,有的贵族、土豪非此不食。《晋书·何曾传》记载,西晋贵族何曾生活极为奢侈,对面食非常讲究,“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打那以后,这馒头就慢慢成了北方人的主食。有美食家分析,蒸饼开启了古代中国的“馒头时代”,唐代的“笼饼”、宋代的“吹饼”,均由蒸饼而来。
到宋仁宗赵桢时,因“桢”与“蒸”同音,所以把“蒸饼”改称“炊饼”。宋人程大昌著《演繁露》记载:“本朝读蒸为炊,以蒸字近仁宗御讳故也”。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食蒸饼作》有:“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的句子,描绘的是何家的笼饼必须蒸开花,萧家的炊饼必须蒸裂成四块。只有这样,手艺才到位,火候才正好,吃起来才最可口。诗中的“笼饼”是馒头的又一别称。《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蒸饼。当时,朝廷供养大学生的伙食中,有一种包馅的馒头,面皮白喧,肉馅鲜美,被称作“大学馒头”。
原来是在北宋时期中国人开启了吃“馒头时代”。
此外,也有记载称馒头的叫法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是诸葛孔明的一大发明。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可以说,馒头是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的食物瑰宝,它的发明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它的身上积淀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优秀基因。
学做荷花酥,新春添新意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克

“出淤泥而不染”是人们对荷花高雅洁丽品质的赞誉,荷花酥是面点大师孙学舵的独创绝活,随着面坯在油锅里慢慢绽开花型,制作过程可谓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用油酥面制成的荷花酥形似荷花,刚出锅时“花瓣”油亮,犹如带着露珠,观之形美动人,食之酥松香甜。荷花酥虽然是炸制的点心,但丝毫不油腻,可谓新春假期里招待宾朋的面食佳品。今天,我们就跟着面点大师孙学舵学着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