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7-文体青岛

新闻    时间:2017年11月28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一次打架结缘经典
“张乐平一边在纸上画,一边对我说:‘龙基,你不要看三毛就这么几笔几画,其实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了三毛的喜怒哀乐’”,三毛的扮演者、今年77岁的王龙基先生告诉半岛记者。《三毛流浪记》漫画创作已经70年了,电影拍摄已69年,然而,回忆起当时拍摄的点点滴滴,王龙基先生仍然激动不已。

和父亲同步进影坛

王龙基出生于1940年,跟着父母奔波,生活艰苦,过了一段食不果腹的日子,幼时还险些被送人。“抗战流亡的时候,我们一家挨饿受冻,没地方睡、没衣服穿,我弟弟也是因为没钱治病死在我父亲怀里的”。令王龙基没有想到的是,这段经历成为他塑造角色的一笔财富。
王龙基步入影坛,几乎和父亲“同步”。
同样在史东山导演的电影《新闺怨》中,王龙基有了一个特写,“史东山导演有个宝贝女儿,名叫史恰恰,她当时不喜欢吃饭,就叫我去他家和恰恰一起吃饭,因为导演家条件比我家好,我自然吃饭香,这样恰恰也能吃好饭”,正是由于“陪吃饭”的缘分,史东山对时年只有七岁的王龙基非常了解,并让他在电影中露面。这是一位大导演的提携。
另一位将王龙基带入电影的引路人是著名的编剧曹禺。“曹禺先生当年跟随玩电影的潮流,自编自导了电影《艳阳天》,里面有一个儿童角色,让我去演。演完后他非常高兴,还告诉父亲:‘我特地给龙基加了一场戏’”。在两位电影大咖的引领下,王龙基正式步入童星的行列。他后来还出演了石挥导演的《母亲》,由秦怡主演,王龙基演秦怡的儿子。
在王龙基的演绎生涯中,出演过多部电影,包括《两家春》和赵丹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为孩子们祝福》,以及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的配音和话剧演出等,“大多数我父母都知道,唯独《三毛流浪记》这部电影,是父母最后知道的”。原来,这其中有一段机缘巧合的故事,也促成了王龙基与小三毛的缘分,成为他一生的财富。
1947年初,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从浙江来到上海后,经常到乌鲁木齐路一带溜达。这年寒冬腊月,大雪纷飞,路过一个弄堂口时,张乐平看到有三个七八岁的孩子穿着破麻袋,赤着脚,守在一个烘山芋的油桶炉旁烤手,显然是有人用过之后放在这里的,尚有余温。他们跺着脚,鼓着腮帮使劲吹着即将熄灭的火焰。看着孩子们可怜的模样,张乐平记在心里,但彼时的他没有能力照顾他们。第二天一早,他又溜达过来,却发现两具已经冻僵了的尸体依然伏在早已熄灭的壁炉里……两条幼小的生命就这样消失,这对张乐平触动很大,加上当时的上海,有一支收尸队,专门收拾冻死饿死的流浪儿或者老人,这些都是张乐平创作的素材,他曾多次跟王龙基讲起这些经历,故事讲完,两人都已泪流满面。于是《三毛流浪记》出现了,以四格漫画的形式刊登在上海《大公报》上,引起巨大轰动。

拍摄故事,趣味横生

赵明导演和严恭导演决定将原作搬上银幕。
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1948年初,编剧阳翰笙完成剧本,摄制组也成立,唯独主演三毛的人选迟迟没有定下来。剧组立刻登报找寻,王云阶夫妇看到报道并未在意,也没打算让儿子去试镜,眼看王龙基就要与三毛擦肩而过。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演三毛的小演员仍然悬而未决,有一句话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对于赵明和严恭导演来说,寻找三毛的过程便是如此。
“有一天导演严恭出门到昆仑影业公司外边溜达,当时公司外面是一片荒地。恰巧,严恭看到有三个小孩在打架,觉得挺好玩,便饶有兴趣地看了起来。”原来,三个小孩玩弹子,其中小一点的打赢了,两个大点儿的孩子就是不给他弹子,小的急了,上去就跟两个大孩子扭打在一起,结果小的竟然打赢了,这让严恭非常惊讶,仔细观察那个小孩,头大脖子细,虽然瘦小,精神头十足,这不活脱脱一个三毛吗?这个小孩便是王龙基。于是,严恭带着小龙基到剧组试戏,剧组里的人包括张乐平在内,都认为他就是三毛。就这样,王龙基与三毛结下一生情缘。“等角色定下来之后,他们才知道原来我父亲是王云阶,他们都很熟悉”。
注定的缘分,让王龙基至今回忆起来仍然非常激动。
拍摄期间,王龙基一直住在剧组里,赵明和严恭两位导演轮流陪着他住,为了约束8岁的小龙基,他们甚至跟他签订了一份“合同”,跟他约法三章:按时作息、遵纪守法、认真专注。没想到,这招真管用,一向调皮的王龙基真的做到了。
三毛的造型是按照漫画设计的,蒜头鼻是用泡泡糖黏上去的,而那三根毛,则是用外面粘着毛绒的三根铜丝贴在橡皮膏上,再贴到王龙基的光头上,为了贴住三根毛,王龙基需要天天剃头,“化妆师辛汉文伯伯每天都用剃刀在我头上来回刮,有一次我实在吃不消了,来回扭动,他用手打了我一下,说‘小赤佬,头勿要动’。我本来就不情愿,立刻回了一句:‘你是老赤佬!’结果我们吵了一架,没想到导演觉得这一段很有趣,在电影中再现出来,就是三毛被富人买去,领着流浪儿大闹宴会后,三毛和贵妇对吵的画面”。
电影拍摄结束时,上海尚未解放。1949年上海解放后,剧作家夏衍决定要补拍一个欢庆解放的场面作为结尾,这也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跨越两个时代、拥有两个结尾的影片。《三毛流浪记》陆陆续续在各地公映后,引起巨大轰动,一时间三毛成为炙手可热的童星,影响了几代人。2005年,王龙基饰演的三毛还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中国电影百年百部最受欢迎的电影形象之一”。
虽然后来出演了多个小角色,但三毛对王龙基先生一生影响深远。“三毛是中国千千万万旧社会儿童的缩影,他既有调皮捣蛋的一面,也有善良、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的性格,所以他很受大家欢迎”。不过让王龙基最为感动的是,这部电影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演员,都让他从前辈身上学到了谦逊和奉献的精神。
“《三毛流浪记》署名编剧是阳翰笙,其实这部电影是三个人的功劳,阳翰笙伯伯写完第一稿后,因时局动荡撤离上海,著名编剧陈白尘修改了第二稿,而后也离开上海,最后是李天济叔叔给定的稿”,王龙基曾经问过李天济,他花了这么多心血在电影编剧上,为何不署名,“李天济叔叔说,‘龙基啊,陈白尘这么有名的剧作家都不署名,我署什么名啊!’这些前辈们都不追名,不逐利”。
其实,导演最初定的不是赵明和严恭,而是戏剧家陈锂庭,然而他谢绝了,“我后来问他为什么,他说一方面因为当时执导的《丽人行》还未结尾,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儿童题材电影力不从心,决定推荐两位学生操刀,他提携后人不遗余力”。
演员更是让王龙基终生难忘,“这部电影是中国110周年电影史当中,唯一一部众星捧月的电影,拍贵妇宴会那场戏时,当时在上海的演员,几乎都义务参加了,他们没要一分片酬,就连服装都是自己配的,赵明和严恭两位导演曾跟我讲过,他们当时只负责出五部汽车接送女演员到理发厅去做头发,其他的都是演员自己准备”。细数当时的演员阵容:吴茵、上官云珠和她的女儿、孙道临、中叔皇、王静安、沙莉、朱莎等众多电影大咖,就连刚刚新婚的黄宗英和赵丹也专程赶到片场“跑龙套”。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演员大多是镜头一扫而过,名副其实的“群演”,但都认真拍摄,一起携手捧出一颗耀眼的童星。有趣的是,王龙基的父亲王云阶不但为影片作曲,还亲自出演老乐师一角,为儿子助阵。
69年过去了,当年只有8岁的小三毛已经77岁,但他仍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认真的王龙基老师专程给半岛记者寄来了他的作品《往事涟漪》、传记《三毛的流金岁月》(关捷著)和名片,名片有两张,除了一张写有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等头衔的三毛漫像名片外,还有一张更正式,上面写有CPCA名誉秘书长、《印制电路信息》杂志社社长、高级工程师的头衔,很难想象,当年红遍全国的三毛会变身成为IT精英。
“演了几年电影、话剧后,父亲告诉我说,无论你将来干什么,文化是基础,就像沙漠里的房子,如果基础不牢,再漂亮的房子也会倒掉,所以我就回到学校,高中毕业后考取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后并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毕业后进入福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之后到上海无线电二十厂,从最基层干起”,王龙基先生告诉半岛记者,虽然和电影渐行渐远,但三毛那股倔强不服输的精神一直鞭策着他,“无论我干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争第一”。
虽然当年在青岛只住了1946年、1947年两年时间,然而由于还有哥哥王肇基等至亲住在青岛,所以王龙基也会经常回来,“听到青岛被评为‘电影之都’的消息,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祝贺青岛,祝贺家乡!”
他们都是幕后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