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Y04-惜福新闻

半岛都市报

惜福新闻
2017年08月31日

悠悠千古童真宫

新闻    时间:2017年08月31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童真宫门外的石牌坊。
[ 惜福故事 ]

童真宫,位于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傅家埠社区南一千米处。东汉末年始建,是青岛市最古老的县令祠观,是为纪念不其县令童恢所建祠堂,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全真道华山派道士进驻,将其改为道观,遂更名为童真宫。如今童真宫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由政府出资对其修复。
新建成的童真宫占地约12亩,分为4个正殿、两个展厅和两个厢房,规模与明清时期大致相仿。走近童真宫,一座石牌坊立于面前;穿过牌坊,就到了童真宫门前。主殿是童公殿,供奉东汉不其县令童恢神像,主殿后面就是陈列室,里面摆放着遗址留下的房梁和壁画,据说,这些房梁上都有文字记载和图画,壁画是从原址墙壁上整个取下来保存的,内容反映了古时的生活习俗。

童真宫因县令童恢而闻名

“功在世间行德政堪称名宦 声传天下得民心长树高风”说的就是童恢。童恢是东汉时期琅琊郡姑幕(今诸城)人,传说他的父亲是一位仗义好施之士,不管是乞丐上门还是邻里求助,他都施以援手,甚至为了赈灾救济百姓,弄得自己倾家荡产。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小发奋读书,希望长大了能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
童恢曾任州郡小吏。司徒杨赐听说他奉公守法,廉洁清政,就召至本府中委以官职。东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出任不其县令,而城阳以前就隶属不其县。在任期间,童恢勤于政事,体恤民情,大力提倡农、桑、牧、织等产业的发展,域内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安定,邻县2万余户百姓闻之,纷纷迁来不其县定居,可谓一片升平景象。童恢对百姓用教育、感化、鼓励的方法,行政宽和,为民除害,政绩卓著,是不其县历史上最有功德的县令。对此,《后汉书》这样记载:“耕织种牧,皆有条章。一境清净,牢狱连年无囚。”
童恢在不其县政绩卓著,深受朝廷赏识和百姓爱戴,后由不其县令迁任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太守,由于心系百姓,操劳过度,得暴疾殁于任所。童恢死后,不其百姓对其尤为怀念,为了感念童县令的功德,于东汉末年,在今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傅家埠社区前河南崖建起“童公祠”(后改为“童真宫”),祠后筑有童恢的“衣冠冢”,墓前立有石虎一对,以祭祀这位古代有名的官吏。

驯虎山得名童恢伏虎

《童恢驯虎》、《童恢降妖》、《童恢妙方治贪》、《门关的来历》……提起童恢,有关他的神异传说难以胜数,年长的人们几乎无人不津津乐道。这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早已被民间塑造成传奇式的神话人物。其驯虎的故事在即墨、城阳一带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古代不其山周边,山深林密,人烟稀少,常有老虎伤人的事出现。一天傍晚,一老太为寻找上山打柴儿子回家,在山冈呼唤儿子回家连嗓子都喊哑了,也没听到儿子的回音。第二天,有村民告知一棵大松树底下发现一堆骨头和一把斧子,老太闻视后,知道儿子已被老虎吃了,便昏了过去。后老太太把老虎食子的案子告到县衙,县令童恢一听就犯了难,自己审了无数怪案、疑案,可从没碰到老虎吃人的案子。
后来,童恢亲自率人上山捉虎,就地审判。一虎判斩杀,一虎判缓期养活老太太至寿终,此案了结,不其山周边再无虎患出现。《后汉书·童恢传》载,“(不其)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斥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虎狼当食六畜,而残暴于人。王法杀人者死,伤人则论法,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伏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可见童恢审判老虎,为不其百姓除害的事确实有过,后来,在审判老虎的后山百姓就取名叫驯虎山,老太太呼唤儿子的地方取名“叫儿埠”。
关于童恢的各种小故事,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子,都能讲出几个来。正因这些源远流长,深入民心的故事,童恢传说被列为青岛市城阳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他的影响不止在城阳,因古时不其县跨越城阳、即墨、崂山三处,所以在另外两个地方童恢也是个被大家赞誉的人物。即墨九贤中就有他的名字,说他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是东汉时期的大清官。崂山至今也流传着他驯虎的传说,将其写在了《清光绪·崂山志》中。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