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3-人文青岛

□张文艳王仲荦(luò,

新闻    时间:2017年07月04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张文艳

王仲荦(luò,1913年~1986年),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他是山大历史系“八马同槽”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西昆酬唱集》、《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赫赫有名;陌生,是因为虽然他身边的人极尽可能地书写他的过往,却总又觉得难以言尽,而我们更是知之甚少。虽是如此,但我们仍在试图接近他,一位历史学家平凡却又耀眼的一生。
《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句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大意为:“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听闻王仲荦先生病逝时,国学大师启功撰有挽联:直谅多闻,是为益友;精勤盖代,无愧宗师。在启功眼里,王仲荦先生一人兼具三友品质,是可交之人。
王仲荦1913年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余姚,此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称“文献名邦”。文献一词源出《论语·八佾》,朱熹注云:“文,典籍也,献,贤也。”古时指典籍与宿贤。东汉严光、唐初虞世南、明代王守仁都出自这里。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王仲荦自幼便捧起诗书,刻苦钻研。
王仲荦在上海读小学、中学、大学。其祖父是一贫穷的农民,父亲在姑父的资助下从余姚到上海经营商业,在一战期间赚了一些钱,但在1928年到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中遭到破产,家庭从此衰落。
学生时代,王仲荦是从文学开始的,他徜徉在古典诗词中,对诗歌情有独钟,从18岁开始就注《西昆酬唱集》,这是一部由北宋杨亿等人唱和的诗集,诗中用典甚多,为了这部诗集,他白天去上课,晚上就伏在妻子俞凤年床边(有肺病,长期卧病在床,23岁不幸去世),检阅典故,逐条梳理,“他一边在小火炉上熬着中药,一边在灯下翻书抄录。俞凤年也靠在床上帮他查书,每查到一条,两人都很高兴”,王仲荦的助手刘统教授如此说。王仲荦翻遍了《左传》《论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终于出版《西昆酬唱集注》,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不过,这部作品到1980年才面世。“那个开始写作这本书的二十岁青年,是怎样让自己灵魂在中国最灿烂的文化里翱翔。那时的他在上海,踱步在他少年时走过的石板路上,透过十里洋场纷繁的欲望,看着家门前的松柏青翠依旧,初经人世的他感喟着生命的无常,是否也像当年的苏轼一样考虑过鸿飞那复计东西的人生意义呢?”王仲荦后来的妻子郑宜秀女士如此揣测丈夫看到书籍出版后的心境。
此时的王仲荦不知日后之事。
家族的命运没有影响他前行的脚步,1930年,家道中落,王仲荦未曾中断学业,反而因在上海正风文学院求学期间,得到史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赏识。章太炎先生和王家比邻而居,加上又是同乡,他对王仲荦的诗文甚是欣赏,便收为弟子。这一相识,成了王仲荦人生的转折点。
王仲荦牢记恩师章太炎的教诲:“民族危亡关头,欲保种姓,必须热爱祖国历史。”王仲荦逐渐地将学业的天平倾斜到了史学界。虽然他仍承继传统国学的路子,但也加入了补编正史书志行列。在恩师的支持和指示下,他广泛参考资料,最终修成了《北周职官志》和《北周地理志》。
几经辗转,1947年春,王仲荦来到青岛,任教于山东大学,直到逝世,在山大教书近四十年,桃李满天下,还为历史系留下了“八马同槽”的佳话。
在教学上,王仲荦先生异常勤奋,他在历史系讲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课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了八十万字的讲义。在史书世界中钻研,王仲荦先生严谨认真,生活中的他,对人对事与对待史学研究一样,一丝不苟,耿直不屈。“一次开会,领导处理一件事不公平,先生马上就站起来:‘给我找车子,我身体不好,要回家了。’先生并不怕因此而得罪领导”(姬妍、周应奇:《一代史学宗师——王仲荦》)。在职称评定投票上,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学术水平够,不求我我也赞成晋升。但若是不好好研究学问,专门走关系,我是不会投赞成票的。”也正因为如此,得罪了不少人。
而对待自己的爱徒,他继承了恩师章太炎的遗风,关爱有加。在山大任教期间,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接济学生。对于学生的困难,他总是热心地给以解决。他总是将学生的事看作自己的事情,对学生的关心甚于对自己的关心。他视学生如己出,倘若学生犯了错误,他首先做的是自责,然后才去教育学生。
1963年,他被借调到中华书局,参加“二十四史”标点工作。在这里,没有鲜衣怒马的热烈,有的只是陌上花开的恬淡,反而给了他治学的环境。王仲荦先生在此期间著作颇丰,并主持了南朝五史的标点工作,校注了《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启功称,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四”,以王仲荦所校点的《宋书》、《齐书》、《梁书》、《陈书》为较好。近10年后,他才又回到山大,1977年,任山东大学历史系主任。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王仲荦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兼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史哲》编辑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
教学期间,他一直笔耕不辍,直到1986年去世前,还在阅读、创作,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位朴素的学者,那么一代史学宗师是如何养成的?我们继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