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4-城事新闻

半岛都市报

城事新闻
2017年06月15日

山大青岛校区在校生将达七千

6个学院9月将搬至青岛,国际合作办学不出国门可拿国外文凭

新闻    时间:2017年06月1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学生在德国学院的实验室里做实验。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娄花 李珉伽

大学是城市的创新引擎。一座城市拥有大学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城市的创新力量。位于即墨鳌山卫的青岛蓝谷,大学逐渐形成集聚效应。6月14日,在即墨市委宣传部的组织下,多家媒体对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进行了探访,今年9月份山大青岛校区将迎来六个学院和部分科研机构的整体搬迁(应届毕业生除外),山大青岛校区在校生达7000人左右。作为开放办学、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山大青岛校区进行了国际化的探索。

博物馆图书馆
将向社会开放


海畔山前开新路,鼎承古今待后学。2016年9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启用,1007名山大学子在这所美丽的海滨校园读书、生活,今年9月份山大将迎来更多的学子。
今年9月份,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等6个学院将搬迁至青岛校区,在青岛校区生根发芽,担负起“引领学术前沿”“全面开放办学”“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历史责任。
“这次搬迁是除毕业生外的整体搬迁,搬迁是项大工程,我们几乎是全员投入,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到今年9月份,山大青岛校区在校生将达到7000人左右。学校的基础设施也有了新的进展,博物馆去年建成,一楼已投入使用,计划于今年9月全部投入使用,同时也将会面向市民开放。山大博物馆建筑风格由“鼎”字变化而来,取“鼎承古今”之意。
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高校单体面积最大的图书馆,藏书预计达到300万册,目前已经封顶并进入装修阶段,预计今年10月中旬投入使用。山大青岛校区图书馆也将向社会开放,市民办理出入证后也可以自由借阅图书。

试点书院制
管理模式


青岛校区是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先行区,书院制更是一次大胆的突破。青岛校区先期建设两所书院——一是“一多书院”,进驻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学院;二是“从文书院”,进驻法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三个学院。
书院制的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学院制的限制,使多元的日常沟通交流成为了可能。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学生工作部负责人宋作标介绍,在青岛校区,“跨”是一大特色:学生跨学院住宿,不再采取以往按学院集中住宿的方式;跨学院管理,辅导员进书院办公,按书院工作要求明确职责,分领域、跨学院开展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跨学院组织,不再以学院而是以书院为单位成立各类学生组织;跨学院讲座,组织通识性、普适性人文科技讲座,面向多学科听众;跨学院活动,由书院学生组织策划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这样的组织形式,看似分散,但实际上学校管理的职责更加明确,而学生的个性培养也更加鲜明。
传统的学院制被打破,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如何保证?为此,山大青岛校区确立了建设“三元服务社区”的理念。按照“服务生活、服务学习、服务发展”三元社区建设理念,学校在书院里建设了自助厨房、会客室、师生交流室、创新实践空间等一系列服务设施,全面改善学生居住生活条件,提高书院服务水平。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学生工作部负责人宋作标说:“每个书院都单独拥有自己的社团活动室、自助厨房、自助洗衣房、饮水吧、会客厅等设施,我们就是要从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上,打造住、学、生活在一起的社区书院。”
学生的成长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而目前高校的导师制度主要在研究生阶段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还较为少见。在青岛校区书院制的管理模式下,学校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按照生师比10:1的比例,为书院学生选聘113名发展导师。导师以学业指导为主,兼顾生活指导和发展指导。据了解,在大一新生入学前,学生提前在迎新网上获得每位导师的相关信息,自行选择适合的导师。从大一入学就有专门的导师指导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学习成长机会。
导师制的建立是基础,更要有相应的规章要求确保其有效。学校要求导师们除了保持与所负责学生的日常线上交流外,原则上每个月要与学生面对面会见一次。而目前两所书院的113名导师克服了重重困难,工作尽职尽责,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

创新引才机制
全球招聘高端人才


山东大学通过全球发布公告、海内外校友推荐、校院积极联络等方式全球招聘高端领军人才,先后有10位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和学术影响力的知名学者以院长和科研机构负责人的身份加盟山东大学,担任青岛校区所在学院的院长或科研机构负责人。这些杰出学者加盟山大以后,在带动学科发展的同时,还凭借自身的学术造诣与管理经验在教学改革、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山东大学德国学院院长、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友明教授是德国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旗下基因桥(Gene Bridges)生物技术公司首创者之一,加盟山大以前,他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德累斯顿技术大学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2013年,张友明教授加盟山大,同时,还将他在德国时科研团队中的多位研究人员带回山东大学。谈到加盟山大的原因,张友明教授细数了多个理由,青岛的区位优势与优美环境、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对山东人的好感等。他说:“山东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青岛校区的区位优势、实力强劲的技术团队,再加上我们的DNA大分子改造研究是全球最强的,这些都是吸引人才的优势。”借助这些优势,实验室目前已引进德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1人(兼职)、海外学术骨干3人、国内全职专家人才8人。在科研团队逐渐壮大的同时,张友明教授带领的团队科研产出成果也很丰硕,目前已合作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多个专利正在申请成果转化,多个转化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聂礼强教授说:“计算机学院作为全校乃至全国人才制度改革的先行者,除了高配薪资外,还聘请各个方向的世界顶级专家组成学术指导委员会,为青年教师提供指导,我本人就是受益者。”为提升人才引进竞争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计算机学院开展了预聘制教师聘用试点工作。学院根据学科规划和队伍建设需要,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
经初步统计,目前将到青岛校区全职工作的杰出人才有两院院士4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1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百千万国家级人选7人,泰山学者26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0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3人等。其中,大部分都是近年引进的人才。坚持引育并举,全方位助力人才成长。

筑巢引凤
达成国际合作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最具吸引力之处。而山东大学恢复在青岛办学,无疑使这座美丽的城市又有了一张文化的名片,吸引国际上著名的高校、学科和学人来青寻合作谋发展。
今年2月,一则重磅消息不胫而走:山东大学将与世界著名大学剑桥大学合作了!山东大学、剑桥大学、青岛市人民政府在青岛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创新转化学院”和“国际创新转化中心”,三方将在创新转化领域开展具备引领性的深度合作,联手发展技术创新和转化落地相关领域的新兴学科体系和多种类型的教育项目,并共同建设国际创新转化实践基地。这项合作是创新转化领域体制和机制建设方面大胆探索和尝试,其成果将在世界范围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在青岛校区正式启用之前,就已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的加盟。2016年6月,山东大学在青岛校区成立海洋研究院,在国际“海洋碳汇”领域权威专家的领衔推动下,将与美国、欧洲等一流海洋机构联合,在蓝色硅谷设立科研创新水平极高的“国际大学海洋联盟”。山大海洋研究院跟青岛现有的海洋科研院所将形成科研“错位”发展。今年3月份,美国海鸟公司总裁应邀访问海洋研究院,双方具体探讨了海洋研究院海洋传感器研究中心与海鸟公司在新型海洋传感器方面合作的具体方案,并就开展联合研究、人员培训、共同培养博士后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这次合作对海洋传感器领域的新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山大青岛校区在“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中将继续积极深化与包括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办学。实现不出国门就能上国外大学、拿国外文凭,预计明年就可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