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QL08-沙子口新闻

春节的灯笼

新闻    时间:2017年01月17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王明伦

进了腊月门,年的气氛便一天天浓了起来,走在大街上,可见许多商店的门口都挂上了大红灯笼,随风飘荡,摇曳出一种浓郁的节日气氛来。望着灯笼上那一个个金色的“福”字,我的眼前不禁又浮现出童年春节时父亲为我糊灯笼的情景来。
“吃了腊八煮(粥),还有二十天零两宿”,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民谚。然而小时候的我,对春节的盼望不是即将到来的美味大餐,也不是穿在身上的新衣裳,而是除夕夜打着灯笼满街蹿着放鞭炮的那种刺激与欢欣。因为兴奋,从年除夕到“送年”(正月初二),孩子们几乎每天都要“疯”到天快天亮了才会合衣而眠。晚上在大街小巷里奔跑穿梭,照明工具是必不可少的。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拮据,一般的家庭都舍不得让孩子拿着手电筒来“挥霍”,因此能提一盏小灯笼照明就算很不错了。
腊月三十下午,忙碌了一年的父亲终于闲散下来,我也静静地坐在炉子边,等着他给我糊灯笼。父亲从搁棚上取下那个已经尘封了一年的灯笼来,先拿到院子里用笤帚清扫灰土。如果从顶面俯视,这个灯笼呈“回”字形,外围有四根稍粗点儿的立柱,内侧还有四根细铁丝固定在一块可以插蜡烛的木板上面,就像建筑工地上用的井架那样可以随意升降。外围的柱与柱之间用细铁丝缠绕出一个个小方块,既坚固又美观。这个灯笼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据说还是德国货。父亲将去年的旧纸一点点撕掉,然后很仔细地擦拭干净,再用半透明的“刚连纸”转着圈糊好,四面还贴上姐姐新剪的窗花,于是,我便有了一盏十分灵巧、漂亮的灯笼。
这个堪称传家宝的灯笼最终毁在了我的手中。有一夜我提着它在街上疯跑时不慎绊倒,笨重的身子倒在上面,将其压得惨不忍睹。虽经父亲精心修整,却终难恢复原形。因为是我亲手所毁,所以第二年春节时我也不敢再提灯笼的事。而父亲却好像早有准备似的拿出各种工具,要仿照原来那个灯笼的样子给我重新做一个。没有铁丝,就用竹签代替,为了美观,还特意用写春联剩下的红纸剪出一圈穗子糊在灯笼上作为装饰。虽然无法与原来的那个灯笼相比,但点上蜡烛后却十分明亮。
除夕晚上,我提着这盏小灯笼与大家一起走街串巷给长辈们拜年,与小伙伴们手中所持的那些蜡烛、马灯相比,我这个自做的灯笼显得非常别致,很是风光了一番。暗夜里,那温馨的烛火,就像父亲慈祥的目光,呵护我一步步长大成人……

作者简介:王明伦,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崂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起,先后在《海鸥(青岛文学)》《黄河诗报》《山东文学》《星星》等报刊发表作品。与人合著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作品入选多种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