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5-文体新闻

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

新闻    时间:2017年01月1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周有光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转行,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就在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刚刚过了112岁生日。

从经济学家到语言学家

十岁时,周有光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来又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
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解放后,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并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又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有人将他的一生分了三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文学领域;85岁以后,是启蒙思想家。


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

1955年,周有光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结束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也正是由于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不过,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这样称呼不好。他多次对张森根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由此递加计算年龄。1989年,周有光离休,继续在家中研究和著述。
1991年,周有光将关注的目光从研究拼音、文字等转移到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上,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据张森根介绍,周有光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
2005年,100岁的周有光提出“终身教育,百岁自学”,从关注语言学到世间万象,他对百年洞见加以提炼和诉说,无疑更透彻。100岁出版了《百岁新稿》、104岁出《朝闻道集》、105岁出《拾贝集》、108岁出《周有光文集》,110岁时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问世。“我的身体状况还是好的,只是年纪大了一些。年纪老了,但思想不老。”2016年1月,周有光111岁时说道。

严谨治学、乐观谦逊

对待学术问题,周有光的态度一向严谨,并且欢迎批评。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的“尾声”中,周有光说:“85岁时,我从办公室回到家里,工作和思考是我生活中的最大乐趣:我比以往更关心中国的发展和走向;关心整个世界不断出现的变化。我一直关心中国,我希望中国会变得更好、更有前途。虽然许多事还不尽如人意,但我还是相信人类发展具有某种客观规律。当然,我希望人们保持耐心和信心。”这位出生于清末的百岁老人,历经世纪沧桑,近些年反复提倡要有世界观,扩大世界观,强调不能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而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
周有光提倡“不怕错主义”:他认为自己的百年口述史中出错是难免的,所以他不仅不怕别人提出批评,相反更希望听到不同意见。
在很多亲朋好友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宽厚待人的老人。每年过生日,都有不少人去看望他。《周有光文集》策划人之一、责编叶芳曾说过,近年周有光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

相敬如宾的婚姻

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与张允和结婚。1933年4月,周有光与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中的张允和结婚。在随后的近70年中,两人一直相濡以沫。“结婚前,我写信告诉她,说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她说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独立,女人不依靠男人。她当时的思想也比较开明。”周有光在书中写道。所谓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张允和遇着不如意事,从不唉声叹气,反而懂得苦中作乐,雨过天晴后,她仍常常自娱自乐时爱写些酒令、制些曲谜。周有光与张允和相敬如宾。张允和曾自称,与周有光每日都要碰两次杯,上午红茶,下午咖啡,几十年如一日。
2002年,张允和离世。这给了一向从容的周有光不小的打击。他将昔日二人喝茶举杯的几椅换成沙发,固执地不再使用卧室,每日在书房蜷腿而卧。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