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8-文体综艺

《乘风破浪》大年初一上映,制片人于梦解读影片

追忆青春,有笑有泪

新闻    时间:2017年01月2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乘风破浪》海报
半岛记者 黄靖斐

韩寒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即将于1月28日(大年初一)上映。这到底是一部什么风格的影片?与韩寒第一部作品《后会无期》有何不同?在电影上映的前夕,记者采访了山东籍制片人于梦,听他解读这部热血青春电影的幕后故事。

青春和成长的一次追忆

电影名为《乘风破浪》,英文名却叫“duckweed”,单从字面上看意思是“浮萍”,韩寒非常喜欢用这个单词来解读影片,“对于很多小人物来说,都是飘来飘去,不知道明天在哪里的感觉”。电影以徐太浪(邓超饰)为视角,以父子情感为主线,借用正太、小花、小马、六一这几个完全不同的角色肆意生长的青春,来对照一个故去的时代。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是导演韩寒对于自己青春和成长的一次追忆。小镇的江湖往事,像卡拉OK歌厅、录像厅、石板街上的摩托少年、长发、花衬衫,以及《英雄本色》,对于“80后”来说都是鲜明而又充满深厚感情的时代符号。
预告片中邓超对着彭于晏喊了一句“爸”,片尾金士杰饰演的警察问邓超哪一年出生的,邓超回了句“明年”,让原本索然无味的场景变得非常触动人心。

故事热血温暖又有趣

《乘风破浪》是为了纪念2008年在比赛中不幸身故的名车手徐浪。于梦说,徐浪在韩寒的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他会时不时提到徐浪,尤其是在赛车时”。在韩寒的眼里,徐浪是一个大大咧咧、没有负能量的人,而这一点也投射到了韩寒的电影中。无处不在的亮色,让电影故事温情有趣,没有黑色和暴力,男孩是痴心少年,女孩则是标准的邻家乖乖女。
电影中的故事热血又温暖,感情戏处理得细致简洁、温馨浪漫,展示方式往往与笑点交缠。韩寒说:“《乘风破浪》有笑有泪,有感伤,还有哀伤。”而于梦说:“即使讲一个伤感的、愤怒的故事,韩寒也会用有趣来收尾。”
《乘风破浪》延续《后会无期》那种极其网络化但又不低俗的台词风格,但又不同于《后会无期》一言不合撂金句的文艺范,“电影里的笑点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有很奇怪的‘笑’果体验,在特定的故事情境中特别幽默好笑”。
写书和拍电影是两种心态

从作家、赛车手到电影导演,韩寒一直在大众或赞赏或质疑的目光里完成对自我认识的价值表达。虽然大众这两年才开始认识“导演韩寒”,但他其实早在十年前就有了拍电影的想法,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跟风”,韩寒心里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十年前韩寒在北京电影学院四处转悠,发掘了不少圈里的“狐朋狗友”,而这些泡KTV吃地摊烤串的朋友后来有不少成为他的电影合作者,来自胶州的于梦就是其中一位,“现在想想,他还蛮处心积虑的”。
从《后会无期》到《乘风破浪》,韩寒的成长超越了很多业内人士的预期,“《后会无期》是处女作,肯定有他自己很天然的东西,而第二部,在拍摄技术和观念方面的认知,有一些变化”。在于梦眼里,韩寒并不像其小说中那么愤青,而是非常有趣,“有趣是世界上很稀缺的品质”。韩寒写书和拍电影完全是两种心态,“写作的韩寒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拍电影的韩寒则是非常愿意站在观众的角度来分析作品,尤其在表达方式上,他总会考虑观众看了会有什么反应,完全不是他平常表现出来的爱谁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