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09-城事看点

半岛都市报

城事看点
2020年11月21日

孩子的“求救”,别当成“矫情”

学业压力、不当家庭教育等造成抑郁症低龄化,部分家长“讳疾忌医”

新闻    时间:2020年11月21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郝春梅

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方案提出,今后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记者调查发现,诸如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很多问题的出现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相对于孩子自身和教育系统,对于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反而是家长更加“讳疾忌医”。

>>>案例一
一年级小学生看心理门诊

最近两个多月,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主任田博发现一个新现象——门诊出现一年级小学生。“应该是跟新冠肺炎疫情有一定关系。”田主任说,今年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基本都在家,有的父母在孩子习惯培养、幼小衔接方面做得不错,有的孩子则在半年多时间里处于放养状态:“一上学进入集体生活,学校里要求和规矩比较具体,有的孩子不太适应,就容易出现问题。”
田主任告诉记者,门诊有名小男孩,不但在家里不听家长的话,到了学校也不听老师的话。“在他的世界里以为这样很正常,他一不高兴就可以随意发脾气,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一直哭闹。因为在家里的时候,哭闹就会得到满足,但是在学校里不会这样,如此一来,即使是有经验的老师也束手无策。”据田主任介绍,因为在一个多月到两个月的适应期之后情况得不到改善,老师就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看看:“今年这种情况有所增多,是跟往年很不一样的地方。家长的压力也很大,如果老师一找就上火的话,还会打骂孩子,更是雪上加霜,还是得从家庭教育上进行引导。”

>>>案例二
提升成绩不成,好孩子厌学

田主任接触的病例中,最让他心疼的是女孩静静(化名)。静静成长于单亲家庭,因为知道妈妈工作养家非常辛苦,所以成熟懂事得特别早,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升入初中后,静静和妈妈对成绩的期望值越发明确。“本来是偶尔考个班里第二名或者是第三名,后来母女俩都想让成绩保持在班里前三名。”据田主任介绍,这个目标对静静来说比较吃力:“初二两次考试没有达到目标,就承受不了了,再加上‘小中考’的压力比较大,就崩溃了。”一直很懂事的静静情绪低落不想上学,不但频繁地请假,还不想吃饭、不想说话,觉得自己没有用,经常无缘无故地哭,拿小刀在手腕上划口子,整个人消瘦得厉害。
静静很真诚地告诉田主任,割手腕会很疼,但是那种疼痛和血流出来的一瞬间,竟然有些快感。“其中生理学原因尚不明确,但是孩子确实觉得发泄能让心理舒服一些。”据田主任介绍,经过两个多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静静的情况明显好转,妈妈也表示不会对孩子施加压力了,不会有太高的要求。“后来这个孩子继续上学,今年还参加了中考,成绩也不错。”

>>>案例三
生活经验少,一打饭就焦虑

最近,某高校新生刘宇(化名)被诊断为焦虑症。刘宇家在外地,进入大学校园后,从来没住过校的他遇到不少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问题:宿舍里有同学要过生日,不知道该不该准备礼物、该准备什么样的礼物,结果这位同学过生日请大家吃饭的时候,只有刘宇空着手,感觉很尴尬;因为从小到大受到父母精心照料,每顿饭有汤有菜,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上了大学需要自己打饭的刘宇猛然发现,一到饭点就很焦虑,因为不知道该买几个馒头几份菜……
田主任表示,这是明显的生活习惯培养不足,导致刘宇进入大学后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像买几个馒头几份菜这种问题,稍微灵活一点的孩子就能解决,按理说不需要焦虑,但是因为性格等先天因素,在同样的问题面前,每个人的应对能力和反应确实不同。”田主任说,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教育严重缺失,过多地包办代替导致孩子在进入社会(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之后面临着诸多本该不是困难的困难。“有的能够不断适应和改善,有的如果日积月累得不到引导和改善的话,就容易发展成为心理问题。”田主任说道。
观点
抑郁症低龄化,初二学生“最危险”
田主任指出,抑郁症存在低龄化趋势:“抑郁症最多的是初中生,且以初二为主,这与教育体制有一定关系。”田主任认为,很多家长从小给孩子报很多辅导班,不少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压力很大,到了初中经过一段适应期,初二以后就会看出端倪:“前几年大都是初三、高三的来看抑郁症,现在更多的是初一、初二的,小学五六年级的也不少。”
针对抑郁症,教育系统都有哪些援助和支持手段呢?青岛十九中专职心理教师王琳告诉记者,她入职五年来,学校每年都有针对高一新生的心理问题筛查,近几年这种筛查越来越精细化:“从去年开始,学校签约专业团队对新生开展网络调查问卷,并出具报告。”报告有针对整个年级的、每个班级的还有针对学生个人的,如果有警示内容的话,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家长就会互动起来、重点关注,必要的情况下就医检查。
针对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学校会采取多种措施提供支持,“引导学生有正确认识,你求助了不是你脆弱,恰恰是你坚强、勇敢的表现。”据王老师介绍,学校也会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舍友等对学生给予更多支持和鼓励,还会引导家长接受孩子目前的情况,积极地关注、鼓励、陪伴、倾听孩子的压力和烦恼:“比如,让家长多带学生游山玩水和社交,通过家长的改变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多鼓励少打击,巩固优点弱化缺点
据王老师介绍,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课程,第一堂课就是要澄清心理咨询误区。“从近几年接受咨询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消除病耻感,反而是家长存在病耻感。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家长带自己去医院检查,有的家长就是不愿去,觉得孩子不会有心理问题”。王老师介绍道。
田主任认为,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也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有的孩子受批评比较多,就破罐子破摔,老师再跟家长一沟通,孩子回家可能又得挨训,如此恶性循环,孩子的状况越来越差;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比较高,总爱跟别人家孩子比,回家就给自家孩子加作业,弄得孩子总是处在紧张的环境当中;另外,有的家长不看优点光看缺点,批评得多了,弄得孩子总是没有成就感。”
田主任举例说,他最近接触了一名英语成绩不大好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总拿这个短板说事。“孩子跟我说,他有一段时间努力学习,数学考了一百分,高兴地拿回家给家长看,结果家长直接一句‘英语呢’,直接被打击到冰点。”一听到孩子说这个,田主任就心里着急,嘱咐家长多鼓励孩子:“固定住优点,慢慢地缺点就弱化了,孩子整体都会慢慢变好。”
田主任特别提醒作为学生家长的妈妈们:“身为妈妈本身就很焦虑,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还要处理家庭关系,忙活家庭事务,在教育孩子方面难得有好心情,但是妈妈的状态的确会影响孩子,会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弄得孩子无所适从。”
对此,田博主任建议妈妈们做好孩子的榜样,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正确识别自己的情绪问题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做个健康、积极、阳光的妈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