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04-携手“海洋十年” 合作共赢未来

科技为梯 合作共赢

一个海洋强省先行区的进阶之路

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23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书华

面对未来,人类如何更好地探索和开发海洋,应对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侵蚀等全球性挑战?
关于全球海洋的未来发展路径,正在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上被讨论。论坛主题是“携手‘海洋十年’,合作共赢未来”。合作共赢正成为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前提,这也在与会嘉宾中达成共识,表示集多国之力、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
海洋是青岛的先天优势,作为论坛永久举办地,从2016年首届论坛起,西海岸新区就坚持合作和互联互通,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高规格、高标准开展筹备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
以青岛论坛为平台,以科技创新为梯,西海岸新区正在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努力打造海洋强国新支点、海洋强省先行区和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主要承载区。

合作共赢
茫茫大海,幽暗深邃,充满了未知与恐惧,更蕴藏着机遇和挑战。
6月22日开幕的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突出了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的目标和愿景,主题设定为“携手‘海洋十年’,合作共赢未来”。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专家、经济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400余位嘉宾,因“合作共赢”达成广泛共识。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应该高度重视联合国10年合作的框架,因为它强调的是科技的研发与合作。海洋科技发展的下一阶段非常重要,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借助这个平台尽可能去深化跟其他国家的科研力量的合作、研发,对中国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从更大的历史视角,阐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认为“一带一路”有利于推动地缘竞争向地缘合作转变,推进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相结合,有利于构建“海陆并济”新平衡,为中国和世界创造更大增长极。
自2016年以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已成功举办5届,历数5届主题,合作、沟通贯穿始终,使得平台的规模、层次、影响力、美誉度也一直在不断提升。
2016年青岛论坛的主题为“互联互通,共享共赢”,由一个开幕式和五大板块活动组成,吸引了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嘉宾出席;2017年青岛论坛的主题为“东亚联通,丝路共赢”,论坛已成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2018年青岛论坛的主题为“经略海洋,共建共享”,设置6大领域板块活动,推动东亚地区海洋领域多层次国际务实交流与合作;2019年青岛论坛的主题为“交流互鉴 开放融通”,以“港口、贸易、航运、金融”为主线,实现层级、内容、规模和成果全面提升;2020年青岛论坛的主题为“开放融通,智享未来”,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的近900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会参展。
2022年青岛论坛,合作、沟通、开放的主基调不变,变化的是扛起了“海洋十年”的重任,就联合国大会的十年愿景举行会谈与碰撞,让真知灼见在这里熠熠生辉,让先进做法在这里形成可供操作和复制的路径,造福全人类。

典范先行
作为论坛永久主办城市,青岛向海图强的脚步从未停歇,奋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2021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达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全国第三位,同比增长17.1%,占GDP比重达30%以上。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画出发展蓝图,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更大力度统筹陆海联动发展,健全完善海洋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当好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排头兵。
在本届论坛公布的《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里,青岛一跃成为北部海洋经济圈龙头。研究选取全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40个海洋城市,划分为4个梯队:上海、深圳跻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引领北部海洋经济圈,位于全球现代海洋城市第二梯队,总排名第十四位。
海洋基因已经渗入青岛血液,与城市密不可分。目前,青岛拥有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三分之一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27.7%。
作为活动永久举办地,海洋更是西海岸新区的优势突出产业。作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充分发挥海洋发展委员会、科技创新委员会联动互补作用,坚持以协同创新引领海洋科技发展,已集聚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0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41个;高新技术企业88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41家;7个项目(占全市近六成)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1个项目(占全市1/3)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2022年一季度,西海岸新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2.8%,占全区GDP比重43.1%,占全市GOP比重达42.2%,六大特色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15.8%,贡献度达到78.8%。
目前,西海岸新区正在布局“一核两湾两廊多园”(“一核”即增强古镇口核心区和海洋高新区引领作用,“两湾”即推动唐岛湾区域和灵山湾区域科创资源联动,“两廊”即打造轴带贯通的自贸科创走廊和滨海科创走廊,“多园”即加快各大功能区科技园区载体竞相发展),加快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建设,努力打造海洋强国新支点、海洋强省先行区和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主要承载区。

科技为梯
先行和引领的底气何在?在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营造的合作共赢氛围里,西海岸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梯,赋能海洋产业、打造海洋强国新支点。
通过聚焦海洋科技,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深度推进校城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海洋产业,壮大“蓝色”新动能和饱和要素支撑,持续优化双创生态等四大要素,走出了一条海洋强省先行区的进阶之路。
在“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环节,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包括集聚“大院、大所、大学”研究优势、加快构建创新联合体、放大创新平台溢出效应等方面。
如加快“中科系、中船系、高校系”重大创新平台引建,创新推行“一区多基地”大学科教园建设布局,集聚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4所“双一流”涉海高校。加快推进中科院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海上试验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整合各创新主体资源,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共建创新研究院、技术实验室等高端新型平台,培育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藻生物等8个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国字号”涉海科研院、重大创新平台,增强平台与产业链接,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等。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西海岸新区拥有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20所驻区高校、在校生18.4万人,依托高校科创源动力,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努力将高校集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如中国石油大学开创的“基于动态压力的油气管道泄漏工况诊断技术”成功应用于液化天然气管道,保障董家口港145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安全接卸及气化外运任务,摆脱国外技术垄断。山东科技大学研发的“大型港口重载移动机器人”,是国内首台出口的大型港口重载移动机器人,有力推动智慧港口建设等。
在“赋能海洋产业”方面,西海岸新区始终将创新主体培育摆在突出位置,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在船舶海工产业,青岛北船重工升级为中船集团二级公司,首次批量承接集装箱船制造订单;中国船柴低速柴油机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32.5万吨超大型矿砂船、加拿大LNG项目首个核心模块等一批国际、国内首制高端船舶海工产品成功交付。
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正大制药与管华诗院士团队合作打造“蓝色药库”,抗结肠癌新药(BG136)完成安全性评价、取得国家临床批文;华大基因联合发起设立全国首个基因科技产业发展共同体,全球最大通量基因测序仪项目投产等。
在海洋渔业,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首批国产深远海三文鱼规模化养殖收鱼成功,产值超1亿元;海洋冷链产业方面,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实现破题,全国首艘超低温冷藏运输加工船“海洋之星”投用。
在“持续优化双创生态”方面,西海岸新区聚焦人才、科技金融、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等关键要素,加速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涉海合作院士达到25名,海洋人才总量达到6.2万名。
作为山东第一区,西海岸新区将按照自然资源部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科技、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优势,部、省、市三方共建青岛国际海洋合作中心,深化海洋领域多层次务实合作,打造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和海洋博览会金字招牌,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借助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持续深化国际间的海洋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海洋创新实力、做强海洋产业集群,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这为青岛的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