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6-评论区

半岛都市报

评论区
2022年05月14日

劳动课,不止于学会番茄炒蛋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14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五六年级学会西红柿炒鸡蛋、七到九年级能简单拆卸维修对家电……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对此,多数人持支持态度,劳动教育显然可以打磨出学生自立自强的独立精神,以及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恩之心。但同时,一些质疑的声音也值得关注,劳动课会否成为只存在于课表上的形式主义?一些较为困难、繁重的劳动作业会不会变成“家长的作业”?劳动课的成绩标准又该如何判定?我们认为,劳动课重回义务教育课堂是应该的,也有价值。但具体怎么安排、设计什么样的科目让学生参与,还得精细研究,不能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时代强音需求,健全每个生命 □特约评论员 曲正岩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国家如此正式规定,是因为新时代强音需求。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回望童年,亲身经历的“劳动”历历在目,农田里的掰玉米,校园里的“勤工俭学”,都会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感受到劳动者的不易。生活在当代的少年儿童,“劳动”的机会、经历逐渐减少,校园里的日常劳动仅仅剩下打扫一下教室卫生,初中三年两次“学工”、一次“学农”的劳动机会,学子们很难感受劳动的魅力和价值,更无法体验劳动的辛苦,如何磨炼意志?如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
  我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强健学生体魄,磨炼学生意志。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亲身实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面对困难,有人失落,有人愤怒,也有人焦虑。但消极情绪过后,学生会逐步意识到直面挫折、战胜困难才能获得成功。他们在感悟挫折的过程中逐渐拓展了思维的宽度,深切地发觉生命深处蕴含的自我承受、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体质得到了锻炼,在实践中逐渐增强对自然、对世界的控制感,动手能力得到增强。
  同时,劳动教育有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近年来,社会上出现轻视体力劳动、歧视普通劳动者的不良现象,社会对劳动文化育人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统一认同。而劳动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以及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激发他们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会感恩每一位光荣的劳动者,感恩农民,为我们种植粮食;感恩环卫工人,为我们创造干净的环境;感恩老师,为我们传授知识……感恩自己,在不断创造自己的未来。
  让“劳动课”回归课堂,无论何种形式都不为过。相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信学校,“劳动课”在不同层面的专家设计下,定能促进学生的劳动意愿和劳动方法、劳动成果。因为新时代的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劳动课程是急需开设的,因为劳动教育可以健全每一个生命,可以让每一个人都发光!
  (作者为“青岛名师”、青岛第四实验初级中学政教处主任)
劳而创造美好,动则收获幸福 □特约评论员 万泰象 王茜茜
  加强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传统劳动的“泥土”,让孩子们从萌芽“破土”成长。作为小学一线教师,我们认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破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认识误区,积极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非常必要和及时。
  当前,有人对劳动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几乎把劳动等同于“体力活”;有人把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局限于学校范围。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首先应当跳出劳动教育就是“体力活”的想法,将劳动课与科学、手工等课程进行创新融合,丰富这门课的内涵。例如,我们创设微型“责任田”,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植物习性、护理方式,了解劳动工具,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我们还在传统节日如中秋节开展主题活动,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布置剪贴画、灯笼制作等,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夯实动手实践能力。
  立德树人,孤掌难鸣。开展好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场景融合,推进“劳动+”教育行动。学校多邀请“劳模进校园”,与学生近距离沟通,宣讲先进事迹,弘扬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将校内值日、自主管理、垃圾分类等元素作为“劳动实践周”主题,每周固定一天为本班的集体劳动日,深化“自主管理”劳育模式。家庭中,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充分展现一技之长,树立他们的自信。社会层面,我们希望多为孩子们提供合适的志愿服务机会,开展常态化的内容丰富的志愿者活动。
  此外,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还要防止娱乐化倾向。寓教于乐毋庸置疑,但也不能把劳动课开成“游戏课”,让劳动教育蜻蜓点水走过场。只有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多方合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作者为莱芜一路小学劳动教研组教师)
培养劳动乐趣,才能做出“一锅好饭”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看新闻才知道,今秋开始,劳动课归来,不再如2001年版课程方案那样,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此前,我还以为劳动课一直都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一直到高中,劳动课都是存在的。至于劳动课学到了什么,现在似乎已经忘记。但劳动课却是繁重课业之中难得的放松。
  现在劳动课“归来”,现实意义不会止于“放松”。现在的中小学生,课业可谓繁重,据说有些学生不仅在比拼文化课,甚至已经“内卷”到了兴趣班。为了让孩子们能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家长们几乎包办一切。这造成的结果是,有的人可能上了大学,还会把脏衣服快递回家,让妈妈去洗。所以,现在强调劳动课,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大有裨益。否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倒真是把书给读“死”了,背诵起理论来可能头头是道,分析起来,也会重点突出、逻辑条理、观点分明。但真让实践动手一番,却往往一塌糊涂。如此,读书何用呢?
  劳动课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劳动课的回归绝对不是让学生们单纯的会做番茄炒蛋、修理家电……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番茄炒蛋是劳动教育,园艺、剪纸、陶艺呢?修家电是劳动教育,那么维修电脑,学会使用3D打印技术,是不是也是劳动教育呢?劳动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不能让“劳动”二字僵化起来,否则就会枯燥无味。
  劳动教育,最紧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劳动乐趣,而不能去变为另一种应试教育。用每周一节课的时间真正去熟练掌握一门技能,似乎也不太现实,因而劳动教育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但绝不是最后落到家长的头上,甚至异化成老师布置作业,让家长拍视频、打卡,更不能最后搞出一堆考核标准或者是一个貌似“严谨”的质量评估体系,对西红柿炒鸡蛋来一堆“指数”。那就背离了劳动课的初衷,而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不仅让学生们失去了参与实践的乐趣,也会让家长们叫苦不迭。
  只有让劳动教育真的变成了“劳动”,让学生和家长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拥有了劳动的乐趣,才能做出“一锅好饭”。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范涌峰: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的综合素质评价,重点是考查学生劳动实践的过程和表现,不能简单地像语文、数学一样用考试来评价。应关注每个学生的获得与成长,比如劳动技能的提升和劳动习惯的养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各地应保障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投入,加强劳动课专任师资建设;加强与职校、社会机构合作联动,盘活校内外资源,聘请不同行业的优秀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工人等担任指导教师。

@家长蒋海棠:
  俗话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只有双手会劳动,大脑才能更好地思考!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不可能让孩子们像我们儿时一样,去田间地头参加劳作。那么,让孩子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做饭、收纳等基本生活技能,都十分适合孩子们去学习和锻炼。孩子们学会劳动,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会照顾自己,才知道回报父母、回馈社会。

@王洁:
  最担心的是劳动作业极有可能变成家长的作业。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适当示范,不能去替代孩子们劳动,那样的话劳动课就起了反作用。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提供条件,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把什么事都包揽了,孩子们的劳动机会就会严重缺乏。

@侠客岛:
  有哲人说过,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幸福的主要因素。为了孩子的全面和平衡发展,补上劳动这一课很有必要。一切幸福都要靠双手创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老观念”,今天依然具有现实价值。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
  邮箱:bandaobianjib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