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2-文体新闻

半岛都市报

文体新闻
2022年05月14日

沉浸式戏剧 拓展文旅新空间

打造艺术新地标,宜赏宜游老城区再“翻红”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14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5月的太平角18号艺术中心,花已成海,工作人员正在为6月3日~5日举办的实景“沉浸式”体验的“戏岛戏剧节”紧张地做准备。本就极具文艺属性的这座欧式庭院又一次“翻红”。去年年末,也有一场原创沉浸式实景戏剧《无昼之夜》落户青岛里院,引发行业关注。这类演出不但解锁了岛城市民欣赏戏剧的更多方式,也拓宽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更多可能。在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市财政局近期联合制发的《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中,提出鼓励发展沉浸式体验等文化新业态,以实景演出为基调的演艺IP+文旅宜赏宜游,当仁不让地站在了新风口。
  一进入里院就“沉浸”
  《无昼之夜》被称为青岛沉浸式实景互动演出的“破冰”之作。在小红书上,很多观众分享“沉浸”感受,“山东终于也有了浸没式悬疑互动话剧,《无昼之夜》结合所在里院结构氛围,体验感绝佳……”即便是在青岛寒冷的冬夜、没有暖气的里院,《无昼之夜》依然取得较好的口碑。
  一位参加过《无昼之夜》的观众告诉记者,演出分红蓝两条故事线,观众会在对应的信封拿到三张身份卡牌,转场到对应的房间,“我刷到的是蓝线,很想在下次演出中刷一下红线,体验另一条故事线的感受。”
  “其实观众一进入里院就已经是‘沉浸’了。”《无昼之夜》出品方创意more机构负责人张茹说,门关、音乐起、灯光打开,观众就不再只是观众,他们也是这座里院的房客,可能跟着剧情往里走,也可能是旁观者,“演员就在旁边,可能会邀请你跳舞,也可能会和你对话,你能感受到对方情绪的变化,甚至能听到他的呼吸……我个人认为的‘沉浸式戏剧’,不仅仅是环境的沉浸,而且是让观众感同身受的沉浸。”
  “这是我们在青岛做沉浸式戏剧的一次试水。”学艺术出身、一直做广告创意的张茹,很敏锐地发现,最近几年,沉浸式演出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城市、尤其是旅游景区,已经成为流量密码。“青岛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建筑,这是做原创沉浸式戏剧最好的土壤。”
  《无昼之夜》面对的消费群体非常明确,“我们的人群画像一定是‘心理上’的年轻人,对积极的,文化艺术类、文学类的作品有向往。我想做的沉浸式戏剧,有音乐,有好玩的游戏,但艺术属性这部分一定是单列出来的。”
  
让戏剧离市民更近
  即将在6月举行的“戏岛戏剧节”包括实景沉浸式戏剧展演、文创市集、戏剧艺文沙龙等板块,创始人张钰曾经远赴欧洲学习十多年艺术戏剧,在奥地利学习时他就经常参加这种露天的戏剧演出。张钰认为,实景演出更加注重情节场景体验,以互动重新定义了观众与表演空间的观看关系,以及演员与叙事的表演关系。
  张钰一直在从事儿童戏剧的教育,也一直在做话剧的导演、编剧和制作,为了戏岛戏剧节,他两年前就开始筹备,对于做实景戏剧,张钰还没特别考虑到市场层面,“总要有人去做,戏剧人才和观众的培养需要时间。”张钰说,“我的朋友也有不太喜欢戏剧的,但我带他们去看,大家的反应都是:哇!戏剧这么好看!不过如果让他们自己去剧场,很多人并不愿意买票。因此,我就一直有一个‘把戏剧推得离市民更近’的想法,实景戏剧就可以实现。”此次戏剧节,白天有儿童话剧《大盗贼》、以及小朋友耳熟能详的儿童话剧《小红帽》,晚上则是一部改编自瑞典著名戏剧家斯特林堡的话剧《朱莉小姐》,“大家可以坐在草地上,端着咖啡和啤酒,和‘朱莉小姐’互动。”
  和《无昼之夜》“戏岛戏剧节”相比,岛喵剧场的“一人一故事”更加私人化。剧场发起人仇少璐曾经从事音乐和影像工作,后来参与发起青岛首个一人一故事剧场。“一个观众讲故事,一个演员来演”,而很多观众从中得到了疗愈。台上的演员并不是职业演员,他们和观众一样,生活在共同的城市,经历着彼此的经历,更容易理解和共鸣彼此。
  “这种形式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沉浸,在环境方面,可以放到办公室、社区、学校。”仇少璐说,现在他们已经成立了“一念剧团”,观众的讲述故事也进行扩充,“我们曾和海尔家电博物馆合作过,观众讲述了他童年一段和老家电的经历,带领大家一起回到那个年代。”

手记:
注重长线,宜赏宜游综合发掘

  用故事赋能生活的“沉浸式”演出,渐渐在城市更新中成为文旅产业的新风口,“沉浸式”成为热词,表现令人瞩目。大量的旅游演艺项目信息显示,资方和市场已经兴奋起来了。但不可避免的是,很多城市“沉浸”扎堆,尤其是在旅游演艺领域,“技术”站在山顶,“内容”还在半山腰。
  如何“沉浸”才能真正可持续?
  筹备《无昼之夜》之初,张茹就特别注意“文本”。
  因此是先有的“故事”,为故事找“落地之处”时,找到了里院,再进行“量身打造”丰富了支线,加上剧情悬疑有很多的反转,这对剧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演出过程中我们还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不断做微调,尊重故事逻辑、尊重观众智商,我们愿意在剧情上多投入,做长线,而不是挣快钱。”
  从一开始张茹就把作品的内核定义为戏剧,而非剧本杀。她承认,全国的“沉浸式”演出中,“剧本杀”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戏剧的本质是文化艺术,通过台词、表演来传递情感输出价值,有文学的演绎和表达,让观众有共鸣和感触,而不是一味追求‘爽感’。”
  《无昼之夜》推出后引发行业关注,除了观众的好评反馈,张茹也接收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商业品牌的青睐。“目前《无昼之夜》已经在做进一步的升级开发,打造续集,真正做成一个沉浸式文化演艺的IP。”
  对于青岛而言,沉浸式戏剧还在起步阶段。张钰透露,他在做实景演出时,对于剧目的选择会考虑到城市的个性,“让戏剧和跟青岛的气质完美融合,这是我们以后要走的路。”
  今年以来,青岛市提出要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创意、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市北区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正在引进《南京喜事》,并进行“青岛化”;市南区也提出要强化沉浸式VR技术在老城区运用,推出一批文化打卡地和“网红”流量项目,将“沉浸式”演艺打造成为文旅综合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昼之夜》让大家再次“看到”青岛的里院,带有情怀感,而“戏岛戏剧节”则让市民和游客刷新对太平角艺术中心的认识,更多的是艺术氛围、海洋气息以及宜赏宜游的综合发掘。优质的内容经得起市民和游客的二刷、三刷,才能积累成为真正的IP,使景点成为城市艺术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