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5-朝花观澜

以新迎年                    □王溱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1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进了腊月节日的气氛渐渐浓起来,尤其过了小年,忙年的节奏明显加快。国人讲究,吃穿用都要“焕然一新”,个人更要“改头换面”。这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
  先说洗澡。要过年了不能不洗澡,这不仅是为了卫生,按老人的说法,这是洗掉一年的坏运气。谁愿意把“晦气”带到来年?过年正值大冬天,几十年前,除了东北有传统的火炕火墙,大部分地区都靠生炉子,接上几节烟筒驱寒保暖。冬天对绝大数老百姓来说,洗澡是个大问题。  
  当时城市里有公共洗澡堂,虽不多但各个城区都会有几处。也分档次,有的规模大些,装修比较有品位,里面的设施相对比较好,票价也高。印象中岛城最贵的要三毛多钱,顶一顿菜钱了。便宜的一毛多,有的五分钱,当然那是很简陋的大众浴池。
  平时有些人还讲究档次,但到了过年能洗上就谢天谢地了。小年之后,澡堂人满为患,休息厅有床铺,原先一人一床,洗累了可以躺在那儿要一壶好茶悠闲地喝喝,跟旁边的人拉呱闲聊,或者独自小憩一会儿。人一多,一床最少两人多的四个人共用。竖向摆着衣服,一堆表示一个人。别说躺着休息,连坐的地儿都很少,更别想喝茶拉呱了。服务员来回巡看,见有人从澡堂里出来就动员赶快离开,倒地方让下一个进来。平时晚上八点下班,小年后都延长到十点以后,有的干脆通宵营业。当时不兴拿奖金,否则澡堂的人也能发笔小财。
  与洗澡相配套的是理发。当年理发店比澡堂多,国营的,集体的,还有极少个体的,遍布市区繁华地段和居民集中的街道。大理发店名气也大,自然更受青睐。这种店平时人就不少,到了过年更成了“香饽饽”。我的一位朋友曾是中山路一家有名理发店的理发师,专剪女发,技术了得,颇有名气。平时大都是电视台的播音员,或一些有脸面的女“能人”“阔太太”光临。赶到小年前后一大批陌生面孔拥来,也不在乎价格高低了,只要能剪上就笑逐颜开。那些日子朋友几乎整天都呆在店里,没有午休,吃饭简单扒两口,两条腿站得发麻,胳膊举得放下就痛。稍有空闲,一靠椅背就会睡过去,但睁开眼又要打起精神忙活。甚至到了晚上关了门还不能离开,因为一些“关系户”还在店里等着。那阵子朋友的眼睛经常又涩又痛,但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又洗又理,浑身上下犹如脱胎换骨,以崭新姿态出现在众人视野,让许多人无形中感觉自己魅力大增。过去兴相互串门拜年,一些穿戴新颖的年轻人,甚至包括一些上点年纪的老人,乐此不疲走东家串西家,除了贺年也不排除为展现自己的“美丽”。
  爱美是人之常情,也是生命意义的升华。逢年过节人们更加注重“美”,应该是传统习俗发酵的缘故。回看历史,从远古我们的祖先就提倡在过年时“长幼悉正衣冠”。穿上“吉服”,不单纯是为了大吉大利,万事顺心,还要“卑幼盛装饰,拜尊长为寿”。“拜”的过程就是展示的大好时机,靓丽的外表之下蕴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的期待和憧憬。
  如今物质条件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洗澡、理发不再是过年的“热点”,人们若再提及,也只能是饭后茶语的话题。然而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光景依旧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回想起来还是那么的亲切、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