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J03-胶州新闻 综合

半岛都市报

胶州新闻 综合
2021年10月15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A02]重阳话养老[A03]重阳话养老[A04]致敬红色经典·奋进伟大时代[A05]致敬红色经典·奋进伟大时代[A06]城事新闻[A07]半岛影像[A08]城事关注[A09]最闪亮的路标[A10]城事民生[A11]广告[A12]文体新闻[A13]文体·体彩/关注[A14]消费周刊[A15]消费品味[A16]视点[C01]崂山教育[C02]崂山教育[C03]崂山教育[C04]崂山教育[J01]胶州新闻[J02]胶州新闻 城事[J03]胶州新闻 综合[J04]胶州新闻 专题[L01]莱西新闻[L02]莱西新闻 综合[L03]莱西新闻 综合[L04]莱西新闻 健康[M01]墨城新闻[M02]墨城新闻 关注[M03]墨城新闻 关注[M04]墨城新闻 综合[P01]平度新闻[P02]平度新闻[P03]平度新闻 综合[P04]平度新闻 综合[QA01]市南社区报[QA04]珠海路·综合[QA2-3]珠海路·动向[QC01]市南社区报[QC02]湛山·关注[QC03]湛山·城事[QC04]湛山·关注[QD01]多彩世园·创新港湾[QD04]世园·视觉[QD2-3]世园·实事[QE01]市南社区报[QE04]八大峡·综合[QE2-3]八大峡·关注[QF01]市南社区报[QF04]江苏路·关注[QF2-3]江苏路·关注[QG01]市南社区报[QG04]金门路[QG2-3]金门路[QJ01]市南社区报[QJ04]八大关·关注[QJ2-3]八大关·关注[QK01]市南社区报[QK04]中山路·关注[QK2-3]中山路·关注[QM01]市南社区报[QM04]云南路·关注[QM2-3]云南路·关注[QN01]市南社区报[QN04]八大湖·民生[QN2-3]八大湖·关注[QP01]市南社区报[QP02]香港中路·民生[QP03]香港中路·关注[QP04]香港中路·民生[QQ01]市南社区报[QQ04]金湖路·综合[QQ2-3]金湖路·关注[QS01]北宅新闻[QS02]北宅 关注[QS03]北宅 关注[qs04-05]北宅 旅游[QS06]北宅 城事[QS07]北宅 综合[QS08]北宅 资讯[X01]西海岸新闻[X02]西海岸新闻 城事[X03]西海岸新闻 综合[X04]西海岸新闻 综合[Y01]城阳新闻[Y02]综合[Y03]城事[Y04]城事[Y05]综合[Y06]综合[Y07]综合[Y08]书画[ZD01]浮山闻汇[zd02]浮山 动态[ZD03]浮山 动态[ZD04]浮山 文苑

百岁老人42年接生逾3000个娃

踩着三寸金莲风雨无阻,免费为村民接生

新闻    时间:2021年10月1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鲍秀兰老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周茂平 张超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农村人,都知道村里的接生员。我国曾建立普惠医疗制度,管帮农村产妇接生的女赤脚医生叫接生员或接生婆,胶州市胶北街道办事处王家村有位百岁老人鲍秀兰,她曾经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接生婆,在40余年的接生生涯中,3000余个新生命经她的手来到世间。

百岁老人红光满面
10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鲍秀兰家中,老人坐在炕边,满头银发、脸色红润,谈吐条理,除了耳朵背听不清楚,身体硬朗健康。看到有人来访,老人一边找出梳子整理头发,一边招呼大家坐下。“我母亲今年101岁,再过不到20天就要过102岁生日了。”鲍秀兰儿子孙右吉介绍道,别看老人年龄大,但身体一直很好,不仅生活可以自理,平时没事每天都出去串门,逢集的时候更是自己推着小推车到2.5公里外的于家村赶集。
据了解,鲍秀兰有三个儿子,最大的孩子是在她21岁生的,但不幸夭折。后面又生了两个孩子,大的79岁,小的也已经68岁,现在已经是四世同堂。活了100多岁,鲍秀兰一生可以说是苦了半辈子,从来没有闲下来过。“我父亲在30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那时候我刚刚记事。”孙右吉介绍道,全靠母亲拉扯着他和哥哥长大。在上个世纪50年代,村里推荐年轻的女性去公社医院学习“接生”,母亲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此后,母亲便成为了一名农村里的“接生婆”。
远近闻名的接生婆
“鲍秀兰是我们周边10多个村庄最出名的接生婆,也叫‘踏百家门子’。”蔡家新村王家村网格书记王吉才介绍道,过去农村交通不便、医疗落后、思想保守,村里妇女都在家里生孩子,鲍秀兰作为受过培训的接生员,在周边村庄备受尊敬。
当记者问起鲍秀兰年轻时候接生的经历,鲍秀兰说起来滔滔不绝。“我做接生婆做了42年,附近几个村的孩子都是我接生的。本来一个庄一个接生婆,后来她们都没有了就剩下我一个了。忙的时候,早上接生一个,晚上接生一个,下半夜还接生一个。”鲍秀兰听到有人请她帮忙接生,她都会放下手中的活,急急忙忙跟着来请她的人往产妇家里赶,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不耽搁。但是,鲍秀兰是小脚,三寸金莲走起路来颤颤巍巍,非常困难,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常是还没赶到产妇家,她就已经满头大汗。
“最早的时候在西蔡家寺村(王家村相邻村)有3间房屋专门用于给产妇生孩的,后来取消了。”孙右吉回忆道,再有生孩子的都是在自己家中,他母亲需要到产妇家中接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家庭都不富裕,赶往产妇家鲍秀兰都是靠走,后来生活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用自行车驮着鲍秀兰去产妇家。据了解,鲍秀兰所在的王家村周边村庄密集,人口众多,作为接生婆的鲍秀兰也经常忙得脚不沾地。“生孩子不是一下就生出来了。”鲍秀兰介绍道,经常产妇家属来请她的时候产妇刚开始肚子疼,其实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生产,但家属来叫她就要过去,赶上饭点还要给家里的孩子做饭,她就只好家里产妇家两头跑,但没有一次耽误生产的。

42年接生3000多人
从上世纪50年代起,鲍秀兰就开始接生,这一干就是42年,由于鲍秀兰接生水平高,说话和气,周边的村庄都喜欢找她接生。“远的村不说,就我们村30岁以上的大部分人都是鲍秀兰接生的,很多人家两代人都是她接生的。”王家庄村孙先生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他今年60多岁了是鲍秀兰接生的,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他小儿子在1991年出生,现在已经结婚生子了。据了解,过去农村交通不便、医疗落后、思想保守,村里妇女都在家里生孩子,“接生婆”在村里备受尊敬,她是附近几个村唯一的接生婆,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干接生的活了,在这42年的时间里,前前后后接生的小孩逾三千人,被村里人叫做“送子观音”。
虽然接生孩子多,但鲍秀兰并不收费。“那时候大家都穷,去接生我也不要钱。”鲍秀兰告诉记者,条件好的就给几个鸡蛋,条件差的给点吃食作为感谢,但只要看到人家家庭困难,她就不收,其实每次接生看到新生命的诞生,她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爱串门、爱聊天、爱漂亮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孕妇生孩子都到正规医院生产,鲍秀兰也慢慢闲了下来,尽管村里不再需要“接生婆”了,但周边村庄的村民都忘不了鲍秀兰老人的好。平常老人在村里溜达,谁碰到了都会邀请老人到家里喝杯茶,聊聊家常。“老太太爱串门,特别爱聊天,有的时候忙冷落了她,还不高兴呢。”王家村希望之星幼儿园园长介绍道,老人每隔几天都要去他们那串门,看看孩子,和大家聊聊天,大家都喜欢她。
“鲍秀兰是我们村唯一过百的老人,我们都十分尊敬她。”王家村网格书记王吉才介绍道,为了照顾老人,村里安排了专人,每隔几天就去老人屋里打扫卫生,和老人聊天,现在老人每个月都能享受600元的高龄补助,村里也经常去看望她,希望老人能健康快乐。再过不到20天,鲍秀兰就要迎来102周岁生日,老人十分期待,在采访过程中,老人一直神采奕奕,不时整理衣服,在得知记者要拍照时,专门整理一番,还要看看拍好的照片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