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07-青岛力量

昔日“逃难村”如今“别墅村”

安顺“华西村”二十载拓荒布局,靠一棵野果树让村民致富脱贫

新闻    时间:2020年09月1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这处低矮房是早前大坝村的历史见证。 ▲大坝村从一个穷村落变成了别墅村。
文/图 半岛全媒体特派记者 王永端

贵州省安顺市。
汽车驶出安顺城区,穿过道道山梁直向东南。群山怀抱中,一个被300亩荷塘掩映着的别墅村现于眼前。这里,是西秀区大坝村。
村子尽管远离市区,却常年远客云集。来者除了被这里的现代气息和自然景观吸引之外,也醉心于这里淳朴的民风。这个由汉、苗、彝、布依等多民族组成的聚居村,因集体经济强劲、村民家家住别墅有钱赚,被誉为安顺市喀斯特地貌掩映下的“华西村”。殊不知,20年前的大坝村还是个因缺粮、缺水而致村民外出讨生活的“逃难村”……
一口深水井,涣散的人心有归处
20年前的大坝村,是一个“逃难村”。
村党支部书记陈大兴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大坝村是一个由汉、苗、彝、布依等多民族组成的聚居村。早年的村子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
“种植一年的粮食,只能吃半年,那半年就得去‘逃难要饭’。”陈大兴说,“为此,村子里留下了‘大坝大坝,烂房烂瓦烂坝坝,小伙难娶,姑娘远嫁’的顺口溜。”
如今,村边一座留存至今的土楼和一个矮房,见证了大坝村的过往。半岛全媒体记者发现,矮房不足3米高,覆盖房顶遮风避雨的是从当地山脚下开采来的一种页岩。
派驻大坝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丁凯在矮房现场告诉记者,早前,大坝村的部分村民都住着由页岩作瓦的房子,一些条件好的村民则居住在简易土楼里。
住房简陋,不是大坝村民逃难的根源。村党支部书记陈大兴说,不光粮食不够吃,村里还没有水源。除了夏季,祖祖辈辈都要到3公里之外担水吃。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成村子难以脱贫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大兴心里清楚,若不解决村民饮水问题,村子就永远摆脱不了贫困。此时,党支部向上级争取水利项目后,全村劳力出动,将3公里外水库的水引到了村里。
库水尽管解决了牲畜饮水,但村民的饮水仍没有解决。
“村子要发展,主要得靠自食其力,不能完全依靠上级扶持。”陈大兴对半岛全媒体记者说,为解决人口饮水的问题,村党支部找来勘探人员,发现地面百米之下有水源。之后,党支部在全村集资,每人60元用于打井。多日施工,村里打出了有史以来第一口深水井,全村村民的饮水得到了保障。
利用引来的库水种植的粮食,有史以来第一次填饱村民的肚子。每年靠逃难维持生活的村民,纷纷从外地回村,涣散的人心有了归处。

一棵野果树,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刘海生是青岛派往贵州安顺市西秀区的挂职干部,派往前曾担任青岛市北区洛阳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挂职安顺一年多的时间里,刘海生曾前往大坝村调研。刘海生说,外出逃难村民回村,说明村民看到了村里的新希望,也说明村民对党支部一班人充满了信任。作为党支部书记的陈大兴,光让村民有粮吃,有水喝还不够,他还得带领村民富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大兴在村子周边林场的朋友处,发现了一株被朋友挖回种植在院子里的刺梨。“那个果子比一般刺梨要大。”陈大兴说,他随手摘了一个,抹掉了果子上的刺,咬了一口,觉得嘴里的刺梨果要比普通刺梨果更有味道,更让他为之惊讶的是,他所咬的这个刺梨果竟然无籽!此时的陈大兴兴奋之余,觉得自己发现了“宝贝”。
2007年,他和朋友将这株无籽的刺梨剪枝扦插种植。
“当时陈大兴就觉得‘物以稀为贵’,他判断这个野外发现的刺梨新品种一定有价值。”刘海生说,从2008年开始,陈大兴和村民一道在村里开始大面积种植这种无籽的刺梨。到2010年,已经种植了上千株。2011年,刺梨开始挂果。这年秋天,他邀请了全体村民、农业部门、林业部门和基层乡镇的一些农果专家前来尝鲜。
“农果专家发现这个新品种后,也大感意外,毕竟从未见过,更未尝过。”陈大兴说,此时有水果商贩主动找上门,当年的刺梨卖出了50元/斤的价格。同年,村里将这种罕见的野果送到多所高校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无籽刺梨富含维生素C、SOD酶、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胡萝卜素、钙、铁、锌、硒等元素。
至此,陈大兴愈发相信,这株带刺的蔷薇科植物上长出的野果,定会让村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路。

一个大布局,别墅村闪亮现深山
2012年,全村种植刺梨面积达到2100余亩,在此后的4年间,村里5000亩土地全都种上了刺梨。
因无籽刺梨的大小、品相、口感和所含成分都区别于有籽刺梨,且成熟后的颜色呈金黄色,村里将他们种植的刺梨新品种命名为“金刺梨”。
陈大兴对“这个小野果定会让村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路”的判断,得到了有力印证。
在之后数年里,这种每个仅重七八克的小野果,让所有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的苦日子不但熬到了尽头,村集体账户也丰厚起来。
金刺梨不但改变了大坝村,还从大坝村走向了西秀区和安顺市。安顺市委宣传部向半岛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安顺市无籽金刺梨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
当金刺梨这种独特的“新山珍”在安顺大规模种植时,大坝村不光种植金刺梨,还将金刺梨进行开发,衍生出附加值高的新产品。近几年,村里不但率先开发起金刺梨果酒,还建起安顺市第一个村级酒博物馆。酒博物馆里陈列着被装进上百种酒瓶的各类白酒和果酒,村里同时还将金刺梨开发成果干、果脯和罐头。
“大坝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这些年不停地换脑筋,转思路,才引领大坝村走上了康庄大道。”刘海生说,村里不但依靠金刺梨为村民建起了别墅,还建起了300亩的荷花塘养鱼;这个多民族聚居村落,依靠当地资源种草,建起了600多个蚂蚱养殖大棚养蚂蚱;依靠天然避暑优势,建农家乐,吸引湖南、广东、重庆、四川的客人前来避暑;老刺梨树产果量降低了,村里则在老树桩上嫁接玫瑰整株出售,老树开新花,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曾经刻下“逃难”烙印,由汉、苗、彝、布依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坝村,团结一心“拓荒”20年,成为安顺深山中闪亮登场的“华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