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1-第一消费

半岛都市报

第一消费
2019年10月11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A02]新闻评论[A03]重要新闻[A04]城事新闻[A05]城事关注[A06]城事关注[A07]城事看点[A08]城事民生[A09]城事发布[A10]城事动向[A11]城事警法[A12]城事社会[A13]文体新闻[A14]品味周刊[A15]文体体彩[A16]文体关注[A17]娱乐周刊[A18]娱乐话题[A19]朝花周刊[A20]朝花观澜[A21]第一消费[A22]消费热点[A23]天下新闻[A24]半岛圈分享[J01]胶州新闻[J02]胶州新闻[J03]胶州新闻[J04]胶州新闻[L01]莱西新闻[L02]莱西新闻[L03]莱西新闻[L04]莱西新闻[L05]莱西新闻[L06]莱西新闻[L07]莱西新闻[L08]莱西新闻[M01]墨城新闻[M02]墨城新闻[M03]墨城新闻[M04]墨城新闻[M05]墨城新闻[M06]墨城新闻[M07]墨城新闻[M08]墨城新闻[P01]平度新闻[P02]平度新闻[P03]平度新闻[P04]平度新闻[P05]平度新闻[P06]平度新闻[P07]平度新闻[P08]平度新闻[QD01]敦化路新闻[QD02]敦化路新闻[QD03]敦化路新闻[QD04]敦化路新闻[QQ01]镇江路新闻[QQ02]镇江路新闻[QQ03]镇江路新闻[QQ04]镇江路新闻[QS01]北宅新闻[QS02]北宅新闻[QS03]北宅新闻[QS04]北宅新闻[S01]西海岸新闻[S02]西海岸新闻[S03]西海岸新闻[S04]西海岸新闻[X01]西海岸新闻[X02]西海岸新闻[X03]西海岸新闻[X04]西海岸新闻[Y01]城阳新闻[Y02]城阳新闻[Y03]城阳新闻[Y04]城阳新闻[Y05]城阳新闻[Y06]城阳新闻[Y07]城阳新闻[Y08]城阳新闻[ZE01]市北新声[ZE02]市北新声[ZE03]市北新声[ZE04-05]市北新声[ZE06]市北新声[ZE07]市北新声[ZE08]市北新声

“购物车”里的70年从“将就”到“讲究”

新闻    时间:2019年10月11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文/半岛记者 文鸿飞 图/半岛记者孟达(本报资料图片除外)

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玩……生活的每个环节都少不了购物。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凭票换物到一键购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物资短缺到“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国人的“购物车”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行业作为与生活最密切的行业,购买场所、支付手段、售后服务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与蜕变。

买什么:
从“三转一响”到服务型消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买什么”发生了巨大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人们的吃穿用都极为俭朴,居民消费以满足温饱为主。陈煜在《中国生活记忆》中写道,那时每人每天只能得到0.572千克粮食,肉和水产品则更是紧俏。“我姊妹五个,我是老小,衣服都是捡哥哥姐姐穿下来的,又大又旧,花色和样子也很单调,哪像现在,衣服想啥时候买就啥时候买,款式、花色多得挑不过来。”今年74岁的腾阿姨告诉记者。物资紧缺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这“三转一响”步入百姓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电视机、洗衣机、冰箱”为代表的“新三件”进入寻常百姓家。旅游、健康、健身、保险等服务型、享受型花销占比开始提升。“家用汽车、电脑、手机”等新的消费热点开始逐步显现。统计显示,城市住户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由2003年的0.3辆提高到2010年的20.3辆,城市住户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量也由2002年的40台增长到2010年的86台。
如今,发生在“购物车”里的最大的变化是从“看得见”向“看不见”的转变:曾经食品、衣服、电器是主角,如今,旅游、健身成为重要选项。大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服务消费支出占总体消费支出比重已接近50%。

去哪买:
从逛国营商店到上网淘宝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去哪买”发生的变化也不小。1949年10月,国营上海市日用品公司在新永安大厦开幕,这是新中国第一家国营百货公司。1955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百货商店——北京市百货大楼在王府井创立。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百货大楼都是各地高大上的购物场所。那个时期,青岛人逛街购物的主要场所在“街里”以及其集结的诸多老字号商铺,如青岛第一百盛的前身——中国百货公司青岛分公司及其第一门市部商场,以及盛锡福、青岛环球体育用品商店等店铺。
没有柜台,商品摆在货架上,任顾客随意挑选取货的自选商超直到1981年才出现。这一年,广州友谊超市正式营业,随后1983年北京海淀区也出现了自选商场。虽然它们的规模比不上如今动辄几层的大超市,但引起的轰动不小。上世纪90年代,大型超市纷纷出现,家乐福、佳世客以及利群都是在这个时期开门纳客的。近年来,集吃喝玩乐购于一体、重体验感和场景消费的商业综合体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万象城、凯德茂等都属于此类。消费领域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今年7月,支付宝在网上发起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第一个使用担保交易的用户——焦振中,这份弥足珍贵的信任,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网购从此出发,一步步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消费方式。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超过6亿。

怎么买:
从“一张票”到“扫一扫”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支付方式也发生了巨变: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凭票购买,到现金交易、刷卡结算,再到如今的移动支付、刷脸支付……支付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青岛商业的蜕变和青岛人生活质量的提升。
1953年10月粮食计划供应开始,拉开了长达四十年的粮票时代。那时不仅买粮食要用粮票,好多东西都要凭票购买,没有票,什么也买不到,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票,布票、火柴票、肥皂票、闹钟票、手表票……1987年11月,全国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开业了,虽然只卖原味鸡、土豆泥、沙拉和面包,而且当时2.5元一块的原味鸡并不实惠,但门口仍然排起长队。这与其说是洋餐厅开始进驻中国,还不如说是一种象征和标志:标志着中国人购买食物除了温饱,还有了其他意义。资料显示,1993年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到97公斤——人们不再那么渴望吃主食了,与此同时,肉、禽、蛋等食物的消费量正翻倍增长。也是这一年,各种票正式退出支付市场。
与此同时,压抑已久的购物欲也开始释放,1985年中国的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诞生于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此后,信用卡业务便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发展起来,借钱也要购物、超前消费的时代来了。“我有两张信用卡,贷款也不止一个银行的,现在,谁的钱包里没有几张信用卡?谁的名下没有贷款?”市民薛先生说。2013年至今,信用卡支付的介质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物理卡”转变为移动端手机互联网支付。现在人们购物,现金刷卡之外,移动支付、刷脸支付正在风行。“以前出门要带票,后来带现金,现在只要带着手机,扫二维码或刷脸,就可以购物了。”市民张女士说。

咋售后:
从“三包”到七天无理由退款


“顾客就是上帝”在如今的服务业和零售业几乎是人人皆知的经营理念,但在1986年之前,售货员才是掌控一切的“上帝”,因为那时物资紧缺,又是计划经济,完全是卖方市场。售后服务提升是随着消费市场产品的丰富和消费场所的日渐增多出现的。我们熟知的“三包”出现在1986年,这一年的4月,国务院发布的《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明确规定: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质量标准以及合同规定的对产品适用、安全和其他特性的要求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赔偿实际经济损失。”只是第一批实施三包的部分产品只有18种。1995年2月《产品质量法》的通过与实施,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对售出的产品承担“三包”责任。该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了法律武器。
消费者维护自己权益的武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出现在1993年。现如今,维护消费者们最强大的武器“新消法”出现在2014年。这一年的3月15日,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新消法新增无需要理由退货(后悔权)、非现场购物信息披露、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担责等三项制度,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消费者的网购“后悔权”在法律和部门规章层面都获得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