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06-青岛答卷

居民的分红又涨了大食堂饭菜更香了

新闻    时间:2019年06月12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文/半岛记者 王丽平
图/半岛记者 钟迎雪

初夏的上流佳苑社区,花儿飘香、鸟儿鸣叫,明媚的阳光打在崭新的楼宇间、投在成片的树林里。小区的中央广场上,三三两两的居民正在乘凉,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6月4日,记者来到上流佳苑社区,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因李村河而得名的古老村庄,曾有“飞云叠瀑青台山,农家耕歇西河畔。春来翠柳桃花舞,秋至果黍香满园”的佳话。如今,作为城市社区的上流佳苑,因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增添了许多自豪喜悦之情,社区群众对幸福生活更有盼头。
【新闻回顾】
2018年6月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岛市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在社区市民中心,他听取青岛市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和旧城风貌保护情况汇报,察看村史馆内旧村老屋复原场景,了解社区实施旧城改造、加强基层党建以及居民生活变化情况。中午时分,习近平走进社区便民食堂,同正在这里用餐的居民热情交谈,询问饭菜可不可口、价格贵不贵、对社区便民服务还有什么新要求。习近平还沿着小道步入社区,察看社区整体环境和居民居住情况。社区小广场上,一些居民正在健身休闲,看到总书记来了,大家热情鼓起掌来。习近平走到他们身边,向大家问好。习近平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要多打造市民休闲观光、健身活动的地点,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离开社区时,路旁挤满了群众,习近平频频挥手,向大家致意。
——2018年6月14日新华社报道
■村史馆 李淼
“幸福堂”里当讲解员
出嫁的闺女不愿走


“这里是幸福堂,也叫村史馆,记载着我们村从1405年明永乐年间,李氏祖忠贤从云南前来至此建村,一直到现在的历史进程……”李淼,今年36岁,上流佳苑社区村史馆讲解员。自从习总书记来社区考察后,全国很多地方都来上流佳苑社区学习取经,一年来,李淼已经接待了200多个代表团,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一年来她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忙碌了,更充实了”。
“从我这一个小小岗位的变化,就能看出我们社区的大变化。”李淼说,目前来社区考察的近到青岛、山东的各县、社区,远到甘肃、云南、福建,“天南海北的社区都来我们社区学习,在给大家讲解时,我感觉相当自豪。”
说着,李淼向记者介绍起了上流佳苑社区的情况。上流佳苑社区前身为李家上流社区,2016年由“村改居”社区体制转变为城市社区体制,更名为上流佳苑,隶属于李沧区世园街道办事处。现有居民1850户、5000余人。社区地处李沧区东部,北靠世园会园区,西临李村河上游,东通青岛滨海公路、地铁11号线,南邻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酒店管理学院。
在村史馆内,有一间古朴的老房子,李淼介绍,这里所有的物件都是从村民老房子里搜集来的。老房子内有泥土砌的灶台、水缸、暖瓶、茶壶、钟表等物件,就连墙上糊的报纸都是1970年的。
“我们希望通过这间屋子,能让现在住楼房的居民记住我们以前生活的样貌。”李淼介绍,不仅如此,在村史馆内还有一个名为“生肖献福”的窗户,窗户中间是一个电子屏幕,上面清晰呈现了以前老村的全貌,在这里,每户人家都能找到以前自家的老房子。
李淼是土生土长的上流社区人,虽然已经嫁到外社区,但社区的高福利让她仍不舍得将户口迁出去,“现在我们社区的生活就像村史馆的名字‘幸福堂’的寓意那样,可幸福了。”

■绿色大食堂 李昌方
老人吃饭社区给补贴
一顿午饭不到5块钱


临近中午,上流绿色便民大食堂里饭菜飘香。63岁的李昌方打了一份秋葵拌木耳、一份小葱拌豆腐、一碗汤和一个包子,一共花了4.59元。李昌方介绍,其实这一餐的原价是15.30元,由于社区对60岁以上的居民有补贴,每花10块钱,社区就补贴7块,自己只花3块即可,相当于打了3折。
在便民大食堂入口处的墙上,还挂着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食堂时,李昌方向总书记介绍大食堂内饭菜情况的照片。回忆起当天的情景,李昌方笑得合不拢嘴,“总书记来到大食堂,看到大家都在吃饭,说大家吃得都挺香的啊。当时总书记正好走到我身边,就问,都谁可以在这吃饭,我说都可以在这吃,但以老年人为主。总书记又问,在这里吃饭有什么标准,我就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这里吃饭,每吃10块钱,社区就补贴7块钱,自己只花3块钱就行了。”李昌方说,听到大家说三顿饭都能在这吃,总书记说那可方便多了。随后,总书记又走到餐桌前俯身察看,来到售卖窗口察看饭菜品种。
“总书记与我们一一握手,自始至终都非常和蔼亲切,我们都非常激动,发自内心地使足了劲鼓掌,欢迎总书记。”李昌方说,“现在食堂的饭菜越来越好吃,花样越来越多。
当天,在大食堂吃饭的人排起了长队,今年70多岁的吕善萍和老伴华天国是食堂里的老客了,“我和老伴除了周末孩子回来我们不来吃饭,其余时间都在这吃饭,花样又多,又有营养,可方便了。”吕善萍说,她家离大食堂步行不到10分钟,每天一到饭点,和老伴散着步就来了。“现在感觉这日子太幸福了。”吕善萍笑着说。
“总书记十分关心我们食堂能为多少居民提供服务、饭菜是不是卫生有营养、价格是不是能让大家接受。”食堂经理李国孝说,“我们的食堂是面向大众开放的,总书记视察后,我们每日就餐的人数成倍增加,平均600多人次。”

■社区居民 李存山
每月分红增加400元
居民幸福感节节攀升


在上流佳苑社区市民中心的活动室内,今年55岁的耿秀珍正在和爱人打乒乓球。耿秀珍是隔壁南王社区的居民,每天她都会和爱人来这里打乒乓球,“自从习总书记来过以后,感觉这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每个人都和颜悦色,社区每个地方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我们这些外社区的人都吸引来了。”耿秀珍说。
和耿秀珍有相同感受的还有上流佳苑社区58岁的居民李存山,去年以来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居民福利显著提高,“以前原李家上流居民,从今年开始,每人每月集体经济分红增加了400元。”李存山说,此外还有便民大食堂的补贴。
“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下,社区各方面工作都发生了新变化。最直接的、最突出的就是老百姓的精神风貌更加奋进、积极向上。”上流佳苑社区党委书记李存业说,“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5600万元,2018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7000多万元。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居民福利待遇方面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上流佳苑人用务实的行动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社区加倍努力,让改善百姓生活的一件件、一桩桩实事,好处看得见,实惠摸得着,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保安 李琛
当保安脸上都有“面儿”
社区服务越来越便民

李琛今年50岁,在李村河公园做保安。6月4日,在合唱团排练现场,记者看到了李琛,黝黑的皮肤虽然有些许皱纹,但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当说到习总书记来社区以后最大的变化,李琛说,简直太幸福了,现在在工友面前,都感觉脸上可有“面儿”了。“当时很多工友问我,见到习总书记是啥心情,总书记说了啥话,有没有和总书记握手……”李琛说,给工友们讲当时的情景,可自豪了。
现在李村河的环境是越来越美了,杨柳依依、河流清澈。据李存业介绍,目前社区创建了社区和物业相结合的自我治理新模式,在小区综合管理上不断细化,专业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不断朝着专业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优质服务。除了环境更美了,现在社区内办业务也越来越方便了,有时候工作忙,在网上提交证件,工作人员就能上门办。
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李月颖告诉记者,民政救助、老龄和卫计等6大类、50余项便民服务现在已下沉至社区代办,居住证明、计划生育证明和老龄认证等事项实现社区直办,群众办事真正实现了“零跑腿”。

■社区党员 李昌方
“党员联户”服务精细化
定期走访比亲人还亲


针对大病等困难群众,今年上流佳苑社区还成立了“爱心救助委员会”并制定了困难家庭救助基金管理办法。根据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家庭进行基本生活救助、大病人员的医疗救助以及教育救助等。
“虽然现在社区福利不错,但总书记曾说过不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所以我们就成立了这个委员会。”上流佳苑社区居委会主任臧文娟说,目前居委会已经为社区内10户家庭发放救助金,最高的一户达到10万元。
“去年习总书记说,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爱心救助委员会就是精准化服务的体现,除此之外,还有党员联户。”李存业介绍,2004年社区建立了“党员精准联户”制度,每名党员精准联系10余户居民,在旧村改造过程中,通过“党员联户”,实现居民表决同意率100%、7天内签订协议率100%、20天内搬迁率100%。现在,社区将“党员联户”拓展成为“党员——楼长——居民”模式。
作为党员的李昌方也是“党员联户”中党员的一员,“我主要负责我家附近的10户家庭,定期走访,将每个家庭的情况汇总,我现在和他们比亲人还亲,党员和群众贴得更近了。”李昌方说。
“以联户党员为主导,建立由居民代表和志愿者等组成的‘微团队’,每户家庭每月列出需求清单,党员根据自身特点列出服务清单,以能力应对需求。”李存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