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B04-朝花周刊

半岛都市报

朝花周刊
2018年10月12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新闻[A02]新闻评论[A03]好客山东文博天下[A04]好客山东文博天下[A05]城事新闻[A06]九九重阳,敬老情长[A07]九九重阳,敬老情长[A08]城事关注[A09]城事关注[A10]城事关注[A11]城事教育[A12]半岛影像[A13]城事民生[A14]城事民生[A15]广告[A16]城事社会[A17]鲁信物语[A18]城事经济[A19]文体新闻[A20]文体关注[A21]文体体彩/竞技[A22]天下新闻[A23]天下关注[A24]半岛圈分享[B01]娱乐周刊[B02]娱乐访谈[B03]娱乐·话题[B04]朝花周刊[B05]朝花观澜[B06]第一消费[B07]消费时尚[B08]品味周刊[J01]胶州新闻[J02]胶州新闻[J03]胶州新闻[J04]胶州新闻[L01]莱西新闻[L02]莱西新闻[L03]莱西新闻[L04-05]莱西新闻[L06]莱西新闻[L07]莱西新闻[L08]莱西新闻[M01]墨城新闻[M02]墨城新闻[M03]墨城新闻[M04]墨城新闻[P01]平度新闻[P02]平度新闻[P03]平度新闻[P04]平度新闻[QQ01]镇江路新闻[QQ02]镇江路新闻[QQ03]镇江路新闻[QQ04]镇江路新闻[QR01]辽源路路新闻[QR02]辽源路路新闻[QR03]辽源路路新闻[QR04]辽源路路新闻[X01]西海岸新闻[X02]西海岸新闻[X03]西海岸新闻[X04]西海岸新闻[X05]西海岸新闻[X06]西海岸新闻[X07]西海岸新闻[X08]西海岸新闻[Y01]城阳新闻[Y02]城阳新闻[Y03]城阳新闻[Y04]城阳新闻[Y05]城阳新闻[Y06]城阳新闻[Y07]城阳新闻[Y08]城阳新闻[ZA01]金家岭新闻[ZA02]金家岭新闻[ZA03]金家岭新闻[ZA04]金家岭新闻[ZA05]金家岭新闻[ZA06]金家岭新闻[ZA07]金家岭新闻[ZA08]金家岭新闻[ZE01]市北新声[ZE02]市北新声[ZE03]市北新声[ZE04]市北新声[ZE05]市北新声[ZE06]市北新声[ZE07]市北新声[ZE08]市北新声

立足都市舞台关注现实困境

黄昱宁新作《八部半》聚焦都市欲望与心理迷局

新闻    时间:2018年10月12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记者 刘鸿亚

“生活一直是流动向前的,真实生活里有大量新鲜的一手材料。”在谈及小说的创作题材选择时,黄昱宁这样说到。黄昱宁是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出版人,曾翻译过多位外国作家的作品,《八部半》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
“八部半”这个书名,既代表了本书收录的作品数量,也暗合著名导演费里尼的同题名作。电影《八部半》把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现状和心理困境打碎,重组成影像奇观,而这也是小说集《八部半》追求的目标。

谈源起:
在虚构中呈现真实


“直到写完第八个故事,我仍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进入了小说家的角色。”黄昱宁坦言,“人生的前四十年已经习惯于当一个出版人、翻译者、评论者以及挑剔的读书人,这些角色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捏合成一个贴身跟踪的影子,时刻跟踪着自己。”所以,对黄昱宁来说,出一本小说集或许可以被视为某种策略。把这本书交给自己的影子,批判得失,计算优劣,承受褒贬。自己则可以腾出空来,轻减行囊,重新上路。
《八部半》是黄昱宁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了她近年创作的八篇虚构作品《呼叫转移》《三岔口》《水》《你或植物》《幸福触手可及》《水星很忙》《千里走单骑》《文学病人》和一篇半虚构作品《海外关系》。在黄昱宁看来,她个人的虚构史开始于五六年前的《海外关系》,所以这次结集出版,她便决定也将其折算成半篇小说,与八个虚构故事合在一起——这也是书名“八部半”的由来。
八个虚构故事大多发表在最近三年里,六篇是现实题材,两篇是带有科幻意味的现代寓言,各有其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动机与路径。开篇故事《呼叫转移》的故事线索,源自黄昱宁从新闻上了解到的一些小乡镇有组织的电信诈骗产业,她甚至找了很多实景照片。黄昱宁说:“照片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想象空间。背景只是背景,重要的是塑造有趣的人物。不一定要成为一个骗子,才能写一个骗子。对我而言,我喜欢做这样的事情,愿意花时间在了解与人物有关的任何事情上,把材料放到眼前,慢慢进入这个角色,把自己想象成那个人。”
把几个故事归拢到一起,多少也能看出作者下笔时自觉或不自觉关注的几个方向:观察当代都市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新型人际关系和欲望结构,关注欺骗和自我欺骗、角色与角色错位,潜入城市中产者脆弱且内外交困的梦境,追问小说(故事)在未来的命运。它们真正的主题,都指向人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并带有对人类未来的思索。最后一篇非虚构作品《海外关系》,以小说家的视角和叙述方式,追溯了作者亲历的一段亲人从海外归来的往事;同时,又根据历史材料虚构了亲人漂泊海外的坎坷经历,力求以家族故事来折射上海乃至中国近百年历史的大开大合。

谈创作:
在“媒介”中揭示人际关系


本书所收录的八个虚构故事,大部分围绕某个“媒介”展开:《呼叫转移》中的短信和微信,《三岔口》中的微博专栏和微信,《水》中的楼板,《你或植物》中的诗,《幸福触手可及》中的微信群和朋友圈,《水星很忙》中的网络专栏和电子邮件,《千里走单骑》中的真人快递和全息虚拟墙,《文学病人》中的机器人和打分系统。这些“媒介”,有些是现代媒介,有些是前现代媒介(比如楼板),但它们都展现出媒介一致的本质:传递,同时隔绝;理解,同时误解。中产者也好,无名人也好,他们都是只属于这个时代的人。在故事中,黄昱宁严肃认真地处理只有在当前社会才会出现的问题,写的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故事。
《三岔口》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三角形的婚恋故事,毋宁说它是在呈现一场事关婚恋的“心灵暗战”与“精神审判”。三个人物通过微博专栏和微信相互连接,摸黑过招,也知大敌当前,更想迎头痛击,却怎么也看不清对方藏匿于何处。并不出奇的生活故事,在作者有条不紊的节奏把控和语言布置下,变得险象环生、摇曳生姿。一种混杂着冰冷、坚硬、孤独、痛苦、无奈、无助的个人化气息与情绪跟随着情节的推进而逐步弥散开来。
黄昱宁说:“我希望这些故事的内容和叙述方式都构成对我虚构能力的考验,而我的答卷至少能在完成度上达到及格线;我希望我能压制自己作为作者的倾诉欲,附身于人物,通过他们的感官,重新体察我熟悉的世界,获得某种可贵的陌生感。”她从“媒介”入手,深入挖掘现代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型人际关系和欲望结构,并在现实和科幻的交错中,以高度浓缩的戏剧性展现出来。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可以看作一部中国式的“黑镜”故事集。

谈人物:
在都市中聚焦生活困境


本书所收录的九个故事,其发生的主要舞台都是都市——无论是当下五光十色的超级都市,还是几十年前的旧日都市。不同于淳朴而带有诗意的乡村,都市热闹、繁华,都市也嘈杂、冷漠,而这样复杂的都市环境,正是现在的读者最为熟悉的生活场景。
通过本书的九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都市中生活的人们,无论身处哪个阶层,他们既相互窥视,也相互隔阂,既相互羡慕,也相互猜忌。《八部半》在刻画不同阶层的人物上皆有所突破,而其中格外关注的是中产男女的生活和心理困境——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他们自身的虚弱和困扰,以及他们处境的复杂性等等。
《八部半》的开篇故事《呼叫转移》,是一个充满转折的电信诈骗故事,男导演冯树趁妻子在美国坐“移民监”时和学生萧萧发生婚外恋,妻子归来,冯树把萧萧拉黑。主人公“骗子”用冯树的电话卡作为媒介让“消失的爱人”恢复联系,这一“魔法钥匙”让主人公可以在肉身之外,通过手机和微信来进入城市的另一层肌理,在两种不同的身份之间穿梭。他一会儿是教授、导演,一会儿是文艺女大学生萧萧。这种模拟使他乐在其中,甚至超过了骗钱本身——他不是在骗两个人,而是在欺骗那个看起来光鲜亮丽却又排斥他的城市。萧萧被爱情蒙蔽双眼,冯树拥有知识和权力,冯树看似是胜利者,然而画面切换到家庭中,因经济物质层面“寄妻篱下”和自身混乱的情感关系,面对妻子和投资商的打情骂俏,他也只能低头接受。在这复杂的情感关系中,没有人是最终胜利者。
在故事中,黄昱宁希望追求一种现实中的超现实感。一个农村姑娘到城市里的发廊工作,立刻获得一个英文名字。无论服务员还是顾客,这里能够使他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时尚。这个过程,是不是像洗礼?发廊妹成了修女,度己度人。黄昱宁说,中产人士对很多事情充满了恐惧,没有什么变化的动力。而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拥进来的新移民,他们或许不那么体面,却充满了力量和欲望。这种力量的强大和中产人士的虚弱,在社会话语中的地位恰成反比,或许正是在这种奇怪的关系中,产生出了属于当下社会的超现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