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G02-03-高新红岛

新型政企关系的“高新样板”

青岛高新区管委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引得来、留得住、共发展,一种双赢政企关系新模式渐成

新闻    时间:2018年06月0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文/半岛全媒体见习记者 胡蕾 图/高新区宣推办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用“亲”和“清”两个字阐述了新型政商关系,这也道出了建设新型政商关系的原则与方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的先行先试、探索创新是分内职责,青岛高新区一直履行着这份职责并敢于担当。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如何让政府和企业和谐共振、双重发力?如何处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青岛高新区一直积极地探索,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打造包容创新、审慎监管、运行高效、法治规范的服务型政府。
“瘦身”权力,“强身”服务。政府主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以服务的姿态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为企业“保驾护航”。在青岛高新区的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进程中,“服务”是各级各类部门开展工作的基本底色,招商、入驻、项目建设、载体配套……政企面对面、心贴心,谋求共同发展成为一种常态。
政企面对面,帮扶解忧实打实

“这个项目填补国家在医药制药方面的空白,也是一个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在医药方面的重要突破,从市委市政府到高新区都非常关心,我们会纳入率先支持的独角兽企业加以培育,会在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方方面面给予支持……”5月8日,在青岛高新区举行的2018年企业开放日暨产业载体招商推介活动上,市政府党组成员,红岛经济区、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王作安与青岛康立泰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新罡面对面交流道。
此次企业开放日活动现场,青岛高新区工委、管委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与企业负责人零距离交流,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多部门协同,共同研究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对于企业提出的问题,能够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由专人对接,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期间,朱新罡咨询了人才引进、企业融资、企业人员住宿等问题,对于政府人员给出的答复,朱新罡非常满意,“对接会的形式非常好,拉近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距离,能够让我们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直接、面对面地与高新区的领导进行交流沟通,提高了政府办事的工作效率,也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企业是区域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家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放眼全国14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各类产业招商推介会并不少见,众多一二线城市在“抢人大战”中更是各出奇招,如何在这场抢占“企业”与“人才”的无声战役中脱颖而出,是青岛高新区正在思考的重要议题。在王作安看来,青岛高新区的秘诀是“掐尖行动”,所谓“掐尖”,首先是放眼全球引进最顶尖的科研机构,在核心技术这一产业的“源头”上抢占制高点。为此,列出全球顶级研发机构名录,与六大产业相关的机构都有专人对接、密切联系。决策层更是冲在前面,密集造访。同时,掐尖也意味着引进相关产业内旗舰企业的创新中心,发挥旗舰的平台效应,迅速形成舰队级的产业优势。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如何让飞来的金凤凰留下来更为关键。要留住人才、留住企业,需要各种因素全盘考虑,不能仅仅聚焦在企业和人才引进初期的优惠政策,更要全方位完善区域各项配套,激发区域产业活力。在激活区域经济方面,青岛高新区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依托软件信息、互联网、金融和高端服务等主导产业,建设各类产业载体。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已有产业载体35个,总建筑面积495万平米,共引进项目663个,进驻率达到73%,计划新增产业载体23个,建筑面积约415万平米。
另外,红岛经济区、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主任尚立群在当天的企业开放日活动致辞中表示,希望以活动为契机,有效搭建政企沟通协作的桥梁,深入交流、破解难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高新区将继续以企业需求为第一信号,营造重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为企业跨越发展创出最佳环境。
正是这样的诚恳热情与产业载体配套,企业开放日现场吸引了近200家企业,其中不乏从外地远道而来咨询的企业,来自南京的翟先生就是其中一员。翟先生是南京一家软件公司的负责人,从在华为、腾讯工作的朋友们口中了解到青岛高新区的一些政策情况,考虑到青岛市场的饱和度目前还比较低,人员工资成本也比南京要低,所以前来“考察考察”。在高新区的几天时间,翟先生咨询了红建集团等产业孵化器,并在金融办的协调下咨询了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了解了资金贷款和人才公寓配套等最关心的问题。面对记者“是否会落户高新区?”的提问,翟先生笑着说:“会考虑,可能会先注册公司。”
青岛高新区已连续两年举办企业开放日活动,由一、二把手亲自坐镇,与企业面对面、心贴心,为企业真服务服真务,可谓是诚意满满。

“签字盖章”到“专业服务”转变

“行内人”三个字,是记者从高新区生物制药产业事业部部长耿凯口中听到的高频词汇,从原来在投资促进局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到现在担任某一产业事业部的负责人,对于“事业部”制改革前后的鲜明对比,他有着切身的感受,“在传统的招商部门中,一个团队要同时面对多个不同的产业方向,对人员的专业要求非常高。一个人要熟悉多个行业,难度非常大,从客观上来说,也很难实现。工作人员今天谈一个软件产业,明天谈一个装备企业,后天谈一个生物制药企业,这样下来,对任何一个产业都很难深入下去,很难实现与‘行内人’的无缝交流。”
随着各地招商引资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企业投资人的关注点已经不仅仅在于一个区域的土地优惠、政策优惠等表面条款,而是开始关注更加深入的层面,比如所投资区域的执政软环境和政府人员的专业能力等。可以说,政府招商引资人员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项目的最终落地与否。
通常,在一个地区负责招商工作的是招商局、投资促进局等政府部门,但在青岛高新区,取而代之的则是事业部。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引进了大量的高端科技项目,但公务员在专业方面相对欠缺,不利于专业化招商和政府服务。基于此,青岛高新区按照“专门、专人、专注、专业”的原则,进行自我革命,建立了适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改革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产业链招商方面。由于工作人员长期接触某一个产业,通过跟业内人士沟通交流,能够不断加深产业了解,知道上游的研发企业谁比较强,中间的企业哪些市场开拓好,因此产业链招商更容易实现。事实上,在事业部建立之初,组织部门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也进行了重点考量,比如,生物制药产业,工作人员的专业一般是生物技术、药学、公共卫生等。提到“事业部”制专业招商的优势,耿凯说,“只有充分熟悉产业,才能真正知道资源在什么地方,拿生物制药产业来说,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这两所大学,整个中国市场的各大药企里面,高管、技术总监、技术骨干,很多都是这两所学校毕业的,他们对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联系到这些资源,对我们的招商工作有很大帮助。”
不仅要引进企业,还要让企业发展好。在各个事业部的工作内容中,招商只是其中一部分,工作人员的精力还要放在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比如,编制产业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路径、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发展目标等,依据规划来进行产业布局和招商,可以避免区域在产业发展方面走弯路。此外,事业部会根据某一产业的具体需求,编制专项支持政策,主导产业载体建设。
“事业部”制的建立改变了过去单一项目、单个企业的招商模式,为打造产学研一体化、集群化,构建完整产业链的大招商格局提供了制度基础,并且从后期取得的招商成果,已经能看出“事业部”制改革释放出的巨大活力。原来多是企业有事找“委办局”,现在多是“事业部”天天围着企业转。

打破“官本位”当好“店小二”

“他们比我们想得更细,也更专业,公司有什么问题,都会想到找他们帮忙。”青岛嘉星晶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潘这样形容和他们对接的信息技术产业事业部。
青岛嘉星晶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青岛高新区引进的第一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专业从事半导体衬底晶片的制造。项目投资5.6亿元,占地45亩,一期建设年产1200万片大尺寸蓝宝石加工项目,实现年产值5.6亿元,年利税2400万元;二期为年产2400万片的大尺寸蓝宝石衬底项目,二期达产后产值将超10亿元,年利税将超5000万。
在王潘眼中,公司的对接人——信息技术产业事业部的王胜斌,是一个非常耐心细致的人,从公司落户高新区,到现在的年产值5.6亿,王胜斌一直密切关注着企业的发展动态,每个月统计公司的投入、支出数据,记录公司发展,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有一次,公司新厂投入生产,市里很多领导到公司来参观,人非常多,我们一个做制造业的企业,对这方面也没什么经验,信息事业部的工作人员就来帮我们规划参观路线,看怎么能把公司的优势亮点体现出来,提前准备了很多东西,甚至连扩音器这种细节的东西,他们都想到了。”谈起跟事业部打交道,王潘语气里满是称赞。
除了企业日常发展中的大小问题、各类审批,事业部会帮助协调解决外,高新区各大事业部还做了很多为企业“牵线搭桥”的事情。位于高新区锦荣路的青岛力鼎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提供机械加工及装配领域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在做一个自动化生产线时,最后一个环节需要一个视觉检测系统,但他们本身不做这个,而高新区引进的另一家公司,是专门做视觉检测系统的,通过事业部的牵线,两家企业合作,为客户提供了更加完整的解决方案。在高新区事业部的“牵线搭桥”下,这类合作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好“店小二”“服务员”,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帮助企业吃透用好现有政策,是青岛高新区在产业招商和企业服务工作中一以贯之的原则。工作中坚持秉持“两颗心”,一是政策落实要“走心”,二是解决问题要“真心”。不仅要把企业吸引来,更要让企业留下来、发展好;不仅要为企业提供平台、机会,更要让企业感受到服务的温度,让广大企业家切切实实感受到高新区是个好地方,在高新区一定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信息多跑腿,企业群众少跑腿

高新区推行全程代办、先证后照、备案制等服务模式,优化营商环境,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切实提升“放管服”实效。
“在咱们高新区,办理营业执照一般只要三个工作日,如果情况特殊,比如企业着急签约等情况,我们会申请特事特办,材料齐备的话,当天就可以为企业办好营业执照”,高新区行政审批大厅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配合区域的产业招商工作,青岛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在企业工商登记方面实行“一口受理、多证一章”,申请人在一个窗口递交登记材料,材料齐备三个工作日就可以领取“多证合一”营业执照和印章。
“进一扇门、办多门事”,是青岛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的真实写照。2017年4月,为加快推进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着力推动审批服务提速增效,青岛高新区成立行政审批局,囊括了176项审批服务事项。同时,在全市功能区中,率先实施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改革,至7月中旬,完成发改、商务、建设等60余个审批服务事项的划转承接,实现在行政审批局集中行使许可权。
针对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多、材料多、环节多等问题,高新区创新性地开发了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系统,实现了部门“串联审批”向“并联审批”的转变,这一举措大大简化了审批流程。目前,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已由原来6个环节、18位经办人员的工作程序,压缩至3个环节、9位经办员,审批时间也由原来的70天缩减到了15天。在项目环评审批方面,对孵化器、产业园的进驻单位开通环评审批绿色通道,通过现场指导、容缺受理,加快审批进程。
此外,青岛高新区全面实行“互联网+行政审批服务”,升级后的行政审批V3系统在全市功能区中率先上线运行,全区137项审批服务事项,通过系统实现了在线申报、咨询、预约和查询,截至2017年度,92%的审批服务事项可实现“最多跑一次腿”办理,40%的事项可实现“零跑腿”办理。
不仅让信息多跑腿,高新区还建立并实施了项目全程代办帮办服务工作制度,在各招商事业部设立项目推进服务代办员共14名,为引进项目全程代办立项、规划、土地、环保、建设等各项报批手续,提供保姆式服务,为企业解决进驻的后顾之忧。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多项举措,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发展的“加速度”,实现了政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政府“筑巢”企业“反哺”实现双赢

在5月8日举行的企业开放日现场,有两组签约颇为引人注目。位于高新区广博路的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软实训)是参加签约的企业之一,据集团副总裁金澄介绍,本次青软实训与交通银行的签约,是在高新区金融办的努力下促成的,对于公司的全国战略布局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据介绍,青软实训是一家面向IT及新兴产业,服务于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的领军企业。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0大实训基地,在基地选址方面,充分考虑到区域产业的发展,“就近培养人才,服务就近企业”,是青软实训布局基地的重要原则。位于青岛高新区的总部基地,占地60亩,是青软实训所有基地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谈起在高新区建设基地,金澄坦言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2006年创业至今,青软实训的业务规模在不断扩大,从传统的IT实训,到现在与国内近50所高校进行了深度的专业共建合作,公司发展需要更大的场地空间,而原先在市里的办公场地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青岛高新区向青软实训抛出了橄榄枝,为企业提供了场地和配套资金,解决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难题。
自然,高新区之所以引进和看好青软实训,也是充分考虑到了这家企业能够为园区带来的全产业链人才支撑。青软实训和国内近50所高校进行专业共建及学院共建,采取“2.5+1.5”或“3+1”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学生专业涵盖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这与高新区目前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息息相关。青软实训落户高新区,能够为园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基础人才支撑,每年几千人的人才蓄水池,是高新区和青岛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供给力量。青软实训的专业共建与学院共建模式,能够将全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布局到高新区,相较于高新区直接引进高校,能够降低不少成本。
总计8万平方米的建设面积,在高新区算是个不小的项目,金澄介绍说,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没少跟政府打交道。高新区软件事业部、人才教体局、建设局等很多部门,都给了企业很大帮助,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经常会有政府人员的身影,有什么问题,很多时候可以现场给解决办理,“企业能切身感觉到政府是一种‘服务’的理念,在切实帮企业解决问题。”
正是这种友好默契、双方共赢的关系,让青软实训在高新区这块热土上实现了更大的突破。2015年3月,青岛市高新区、青岛科技大学、青软实训校政企三方,在高新区联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青岛科技大学青软国际软件学院,这标志着国内第一所校政企共建软件学院的建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在IT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创新。校政企三方共建模式,其中的“企”,代表的不仅仅是青软实训一家,还有青软实训联合的众多合作伙伴,其中不乏阿里、华为、腾讯等产业领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青软实训也在帮政府招商,也在积极推动这些产业领军企业将业务落地到青岛和高新区。”金澄说道。
“可以说,高新区管委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密的鱼水关系。”一家驻高新区企业的负责人也表示,这种鱼水关系,不在于政府给企业送花送礼,更重要的是关爱。他表示,类似于企业活动日里,一二把手亲自“坐镇”,询问企业是否有什么困难,能帮着现场解决的现场给予解决。“这种温馨给你带来的是感动,让企业不由自主地会去努力、去拼命、去干工作。”
同心谋发展,服务促双赢。政府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换来的自然是企业上交的一份份满意答卷。

①企业开放日当天,各部门也都现场办公,为企业解疑答惑。
②企业开放日现场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及人员。
③每年的企业开放日为政企搭建起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④高新区引进的第一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青岛嘉星晶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供图)
⑤国内第一所校政企三方共建软件学院——青岛科技大学青软国际软件学院。(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