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03-重要新闻

总书记回信的劳模班有俩青岛人

分别是公交集团职工矫立敏和青岛港吊车司机王加全

新闻    时间:2018年05月02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 报道
本报5月1日讯 “没想到习总书记能给我们回信,倍感振奋。”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所有劳动模范、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5月1日半岛记者采访获悉,收到总书记回信的劳模本科班中,有两名青岛籍学员——矫立敏和王加全。他们一致表示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珍惜荣誉、努力学习,继续拼搏、再创佳绩,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今年51岁的矫立敏是公交集团李沧巴士公司保修厂的一名职工,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王加全则是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大港分公司流机队的吊车司机,是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两人都是今年3月份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就读的。199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创办劳模本科班,学员主要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目前已有近600名劳模学员从这里毕业,在新的岗位上继续拼搏奉献。
据两人介绍,劳模本科班的全体学员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劳模,很多之前都是普通的农村娃,经过刻苦钻研和奋力拼搏,成为工人中的先进代表。在平时的集体学习中,大家深刻感受到了习总书记对工人群体的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更是让大伙儿信心满满,于是集体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表达了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的决心。
“真的没想到习总书记能在百忙之中给我们回信,我激动得一夜都没睡着觉。”矫立敏说,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将回信内容看了又看。总书记对劳动者的高度评价,让他这位在岛城公交一线工作了31年的普通劳动者,既感到无上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他将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将来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提升技能,为打造更加便捷的公交出行环境作出新的贡献。
“习总书记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次的回信让我的工作干劲更大了。”王加全说,新时代对产业工人提出新的要求,习总书记不仅关心和重视一线劳动者,对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更是寄予厚望,今后将努力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产实际,勇于创新,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发扬光大,推动青岛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增砖添瓦。
劳模素描
矫立敏:安全行驶里程绕地球25圈
参加工作前,矫立敏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娃,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和父亲一样开上大公交,把满车乘客送到各个站点。1987年,20岁的矫立敏到公交公司当上了一名乘务员。1989年,22岁的矫立敏成为青岛公交一名驾驶员,驾驶公交车20多年来,矫立敏安全行驶里程超过100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安全运行25圈。
从一个不起眼的农村娃,成长为一名全国劳动模范,他始终是一个时刻把乘客冷暖装在心间、把创新创效扛在肩头的党员先锋。363路线是青岛公交连接南北交通的一条主线,随着“北宿南工”现象的出现,拥挤的公交车经常出现甩站甩客的现象。矫立敏驾驶363路公交车后,向线路同事发出了“文明行驶、诚信待客”的倡议,并提出了五个“多一点”工作法,每一次进入站点,他都要提前减速,缓慢靠站、停稳开门、主动疏导。在他的车上,乘客都自觉谦让,极少发生因为拥挤而相互指责、谩骂的现象。
矫立敏还是一名技术创新能手。开公交车不久,他就以聪敏好学、刻苦钻研的劲头,赢得了青岛公交第一批高级职业驾驶员的资质。为了解决当时淘汰型汽油车设备老化、严重高耗的问题,他牵头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经常与职工探讨车辆操作和维修技术,成为公交老旧车型节能降耗科研攻关项目的带头人。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办技术课堂,巡回公交各路队进行技术讲座,毫无保留地把技术经验传授给职工。
2006年,他通过深入研究,结合363路线特点,对每一个公交站点、每一座立交桥、每一个交通路口的客流、路面、信号灯情况进行了科学分析,精心测算了发动机转速与行车车速之间的契合关系,找出了最佳经济时速,提出了车辆在不同路况下的运行方案,创造了“规范操作节油工作法”,极大地节约了运行成本,保证了安全行车,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了安全运行和节约燃料的双重效果。这一成果当年被评为山东省建设系统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并在青岛所有公交线路上全面推广,仅363路一条线路50部营运车辆每年就节约燃料4万升,年所创经济价值超过20万元,居公交行业先进水平。
2007年,矫立敏代表青岛公交参加全市首届职工驾驶技术比武,获得“金牌驾驶员”称号,还被评为全国公交系统十大“节油王”。他积极参与“高师带高徒”活动,先后带出了青岛市“驾驶状元”任洪波、市“节油技能标兵”袁志国等徒弟。
王加全:苦练技能被人笑称“走火入魔”
2001年7月,刚刚中专毕业的王加全通过劳务派遣来到了青岛港,成了一名从事粮食、化肥、啤酒等杂货装卸作业的吊车司机。
在吊车作业中,安全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的,莫过于吊车作为岸吊进行啤酒装船作业了。由于内贸啤酒运输多采用几千吨的小船,受潮汐影响,船舶稳定性不够,装船安全系数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质量问题,为保证不出现破损,多采用船舱中心落货,边角人力搬运堆码的形式,不但增加了装卸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影响了装卸效率。
王加全下定决心提高啤酒岸吊装船技能。他利用休班和待时时间,到现场仔细观察涨落潮对装船的影响,并与现场管理人员和装卸工人交流切磋,确定最佳吊车支车位置,总结提炼出“啤酒岸吊作业”操作法。为了熟悉潮汐变化,他专门制作了潮汐变化表。为了练好技术,回到宿舍中,他将方凳倒置,在中间安装了一个模拟操作手柄,在操作手柄四周拴上红绳,不断提高自己操作上的微控技能,每天模拟操作上万次,用周围同事的话说,就是“走火入魔”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的时间,王加全练就了过硬的操作技术,凡是他从事的啤酒装船作业,都是保质保量安全高效地完成。
短短几年间,王加全就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司机,成了队里的技术骨干,并逐步成为全国青工技能大赛状元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他和班组成员一起,先后创造了2项绝活、2个员工品牌,总结提炼了“啤酒岸吊作业”“‘一慢二看三确认’吊车作业安全基本操作步骤”“吊车纸浆作业法”“五做到操作法”和“大件精装操作法”,先后刷新了青岛港60余项生产纪录,在现场作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有效地保证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提升了装卸效率。他所在的团队,实现了6年安全无事故,个人在16年间,共完成起运吨180多万吨。
王加全所在的大港公司流机队,共有50余台吊车,每年仅燃油消耗费用就达1200多万元,能耗成了主要的生产成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加全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动力吊车接力作业和流动配电盘接点作业的方案,并全部在实际应用中得以推广。通过实际测算,改用电后,每百吨可节约能耗资金40元左右。当年,27台“油改电”吊车,节约燃油273183.9升,节约资金153.8万元。
到青岛港工作17年来,王加全把职业当事业,把岗位当舞台,先后荣获“全国港口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技能大赛状元”“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最美青工”“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