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QL08-沙子口新闻

乡间记忆之摘松球

新闻    时间:2018年03月13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王明伦

松球为松树的果实,学名“松果”,俗称“松葫芦儿”。我们那儿的松树只有三种:一为古老的“赤松”,另两种是“黑松”和“落叶松”。它们的籽粒只有高粱米大小,并无食用价值。人们采摘捡拾松球,主要用以做饭取暖当烧柴。
春天松树开花时,刚萌生的松球像一粒粒花生米似的辍满枝头,沐浴着春日温暖的阳光雨露,它们拼命地吸取着营养。盛夏,圆锥形的松球已长得如鸡蛋般大小,整个球体被松脂封住,稚嫩的种籽藏于其间,任何鸟儿和虫子都无法将其啄开。从春到秋,它们静静地悬于枝头,小的三四颗围在一起,大的十几个挤成一团,那样子颇像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暑热消退,凉风渐至,松球的颜色由绿变青,表面的松脂也渐已退去。随着秋色渐浓,密集的鳞片依次爆开,带有尾翼的籽粒借秋风飞向地面,本想落地生根,孰料大都被鸟雀蝼蚁啄食啃啮。只有少数劫后余生的种籽才有机会熬过寒冬,于次年春天生根发芽,几经磨难并最终长大成树。
摘松球是山里人闲暇时的一项重要工作。孩子们更是轻车熟路,一个篓子,两条麻袋便是摘松球的全部工具,当然还要带上点馒头饼子什么的干粮充饥。来到山上,大家选好地点便四处散开,各自忙活起来。如果能碰到几棵辍满松球的低矮松树,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摘满麻袋。若低处已被人摘光,那只有爬树采摘了。纵横交错的枝条长臂般伸向空中,采摘起来十分不易,况且松树枝干粗糙,稍不留意便会饱受皮肉之苦。但山里孩子自小野惯了,爬树登高如履平地。为显示本领,有的孩子甚至专挑那些高大的松树爬,即使踩断枝条跌落在地也毫不在乎。
过去冬天都靠生煤炉取暖,松球是引火的最佳材料,因此摘松球便成了学校里一项重要的勤工俭学内容。每年国庆节后,学校即组织摘松球活动,届时全校师生浩浩荡荡向山里进发,男同学负责爬树采摘,女同学则在下面往篓子里捡拾。摘松球的时间虽然只有一两天,但人多力量大,除了供本校使用,多余的松球还可外售“创收”,以弥补办学经费不足问题。
寒冬来临,万木萧条。这时候,低矮处能够得到的松球早已被人摘光。那些悬垂在高处的陈年松球经不住北风的肆虐,纷纷掉落地面。只是这样的松球经日晒雨淋,上面的油脂早已褪去,其耐烧程度无法与新鲜松球相比。不是万不得已,人们不会捡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