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0-奋进新时代

全国人大代表、坚守乡村的“欠条医生”刘庆民有了新想法

为村里孤寡老人建个服务站

新闻    时间:2018年03月13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特派记者 李晓哲 徐杰

村里孕妇小产因为没医生救治而死亡,让他放下粉笔拿起了听诊器;因为村民没钱看病拿药赊账,他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攒下了近两千个欠条而被称为“欠条医生”……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泗水县苗馆镇隈泉村卫生室村医刘庆民。这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说自己的责任更重了,他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在村里建起孤寡老人健康服务站,帮助更多的人。
3月12日中午,半岛记者在代表房间内见到了刘庆民,中午休息时间他还在准备下午的小组审议,案头上摆着两摞高高的材料。这次刘庆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他的老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在当地百姓心中是一名默默奉献的乡村医生,57岁的他负责8个村2000多名村民的健康,而这一服务已坚持了30余年。

乡医老龄化让他最揪心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要为百姓发声。”他说,自己感觉责任更加重大。这次上会他也将主要关注医疗方面的问题,“我们那里45岁以下的乡医很少,村卫生室条件比以前好了,但诊疗设施各方面还是存在短板,还是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这‘老三样’,没有新进展。”他建议在人才和硬件设施上都对乡村医疗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乡医老龄化方面,他说,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干乡医,有前几年医疗纠纷等影响,再加上乡村医生不如打工挣钱多,导致乡医人才缺乏,青黄不接。他们村卫生室有两名乡医,另外一名乡医35岁,他们的工作除了疾病诊断、治疗以外,还包括慢病寻访、家庭医生签约等,还需要网络操作,“年轻人做起来就很顺手”。而35岁几乎是当地乡医的最低年龄,据他介绍,他们镇有乡村医生130多名,35岁左右的只有三四人。
“国家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好就打不好基础,以后家庭医生签约、三级医疗保健网等工作都需要大量人才,农村人口也是非常大的群体。”对此,他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推动年轻人进医学院培训学习,让优秀人才进基层和乡村。

为救人弃教从医30余载

“说句实在的,在基层做乡医很是不易。医生需要有医德,医生是治病救人的。想挣钱的医生当不好医生。”刘庆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77年,刘庆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当地教书。“我们那是山区,看病难问题很突出,当地没有医生,得走10多里路才能找到医生。”他说,当时有个孕妇小产,没有医生只能去县城。那是40多里的山路,没有车,就靠大家伙抬着往县里赶。“我当时也参与了,抬着往县医院奔,哪来得及,孕妇在半路上就死了。当时特别难受,心想要是村里有医生就好了,哪怕是给止止血,就有可能撑到县医院。”那段时间他脑子里一直反复想这个事情,最终决定放弃教鞭去学医。
在当地,学医是私人带徒的方式,刘庆民就去跟一位老中医学习。学了8个月,觉得能打针了,能抓药了,他就立即回村里准备为村民服务。但是真正自己单独治病才发现治病救人并没有那么简单,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于是他又利用业余时间拜一位西医为师,每天走12里路去给老师帮忙,顺便学习;村里有特殊病号时他也把老师请来给帮忙治疗。就这样,直到1979年刘庆民正式开了一个药铺。
能治病救人让他有了成就感。“当时农村有个小孩发高烧,热痉挛,给治好了;有一回附近爆发了甲肝,每天七八十人来看病,给开药打针也都治好了。”大家伙称道他医术高,他自己也有了信心,就这么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现在。

“先看病,后讲钱”

能治病救人,让刘庆民坚定了从医的道路,在乡医的道路上一走就是30多年。1986年,有位病人家里人都觉得他不行了,都已经穿上衣服了,周围人跟他家里人建议再找刘庆民给看看。“我当时看他的病情,知道是糖尿病引起的酮酸中毒,就开始给他用药治疗。到现在他还活着,已经73岁了。”他从那件事觉得,农村确实需要医生,确实需要科学的医疗服务。
几十年的行医之路,刘庆民给自己立了规矩:“先看病,后讲钱,有钱没钱都得看。”“24小时随叫随到。”在他的诊所有个怪现象,村民看完病就走了,也没看着谁给钱,他说这是因为村民有钱就给自己,没钱了就先欠着,他也不追账。“我连1979年的欠条都有,到现在一共1880张欠条。这些年好些了,上世纪末农村条件差,赊账厉害,现在的医保,报销比例很高,比以前看病容易太多。”
从这一点上也见证了乡村医疗条件的发展。“乡医这两年越来越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以前改善了非常多,新医保、大病救助。看不起病的很少了。”
刘庆民说,国家正一步步增加投入,建设卫生室,去年他们那里盖了四室分开的崭新的卫生室,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一应俱全,为病人打造了很好的就医环境。“以前都是用自己的房子做村卫生室,现在是国家投入。今年建议加大农村村卫生室建设。”他说,比如心电图、血常规检查、制氧机等在基层都是大有作为的医疗器械,投入也不算太高,他算了一下总共只需要1万元左右。

战胜癌症,为百姓做更多

2010年,刘庆民患上膀胱癌。得了癌症,他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低落期,但是经过治疗,现在已基本没有大碍。大病之后,他想得更开了,自己为百姓做好事,是最大的欣慰;生活也很顺心,一儿一女家庭和睦。
就是那次患癌经历,让他意识到乡村孤寡老人求医的困难。“当时我们病房还有一位做阑尾炎手术的老人,老人无儿无女,是外甥送去的,他做完手术后外甥就一直没去。当时就觉得孤寡老人这么不容易,想给他们解决困难。”康复以后,他就着手准备,最终收留7位农村孤寡老人,免费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每年每位老人看病他要贴补上千元。“我们那里孤寡老人100多个,65岁以上的老人也有三四百个,只能选最困难的帮助,尽个人的一点能力。”
他打算想办法办个留守孤寡老人服务站。“老人一旦患病就拉到服务站,把病治好了再送回家,治疗免费、吃住免费。农村办医养结合是大趋势,可以先实行最基础的,也要有公益性的组织企业加入。”
他说,身为全国人大代表,不能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要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乡医是整个医疗系统的神经末梢,但却是最薄弱的一环。”他说自己要一直坚守。
刘庆民在这条为村民看病的山间路上一走就是三十余年。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