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5-电影内外那些事儿

新闻    时间:2017年12月0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孙瑜
孙瑜(中)和王人美、金焰

王玫
“虽然1898年德国人已在青岛拍摄了纪录片,日本人也在青岛拍摄影片,但青岛没有电影制片厂,也长期没有拍摄过故事影片,就连1926年,由美国回来的孙瑜第二年在青筹备拍摄故事片《青岛之波》,也因故流产”,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孙瑜,原名孙成瑜,是我国第一个学习电影的留学生。孙家移居到青岛后,住在江苏路41号,1926年8月初,孙瑜回国,立刻被青岛的美景所折服,他把这里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为了实现电影梦,孙瑜曾试图闯进上海的“电影圈”,结果碰壁而归。1927年的元宵节吉辰,孙瑜和张绮先在青岛结婚,“婚后,我曾有过在青岛自己计划拍摄电影的一段经历”。孙瑜结识了和他有共同理想的王玫、王卓兄弟,以及一位在青岛开药房的天津人钟振东,他交游广泛,富有冲劲,四人经过商谈,共同设计出一个“简单可行”的自行拍片方案:“由我编写一个以著名消夏胜地青岛为背景的抒情喜剧——《青岛之波》,全剧没有内景,完全利用日光拍摄青岛的美丽外景,把一个真假爱情的故事,穿插在青岛每年夏季举行的紧张热烈的赛马中。用极少的资金购买胶片,请一位相识的摄影师,底片拍好后送上海洗印。女主角请一位熟识的牛医生年轻漂亮的妻子(她号称‘青岛第一美人’)担任;男主角由我在同济大学读书的二弟成璠担任。所有的演员,包括导演我在内,都是影片的投资者,不拿工资”,孙瑜曾回忆。
然而,等本土第一个电影剧组终于筹划完毕后,命运似乎给孙瑜开了一个玩笑,“《青岛之波》在我们千方百计筹划之后,仍然无法在当年夏季到来之前开拍,最后终于‘风平浪静’地消逝了”,原因是摄影师等没有到位。虽然王玫未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配乐大师,倒是几年之后成为中国第一把小提琴的制作者。
第二年,孙瑜又遭受了一次打击,“1928年秋,我刚满八个月的女儿小白蒂在青岛夭折了……”历经波折,1928年,再闯上海,孙瑜终于有了起色,并逐渐成长为一位具有慧眼的“捧星导演”,发掘了金焰、王人美等。1935年,他带领《到自然去》剧组来青岛取景,弥补了《青岛之波》的遗憾,也托妻弟在“胶州湾四方镇的一座滨海荒山上”,找到了女儿小白蒂的长眠之处,写下“爱女白蒂”的木条……
在青岛,在第二故乡,孙瑜有夭折的女儿白蒂,也有流产的“孩子”《青岛之波》。
一次意外
第一部青岛电影 诞生
《劫后桃花》剧照

当然,让他加入著名导演行列的是平度编剧辛显令操刀的《喜盈门》,这部电影就在平度拍摄,细节生活化,趣味横生,人情味浓,叫好又叫座。之后,他的电影继续发力,凭借“农村三部曲”蜚声影坛。
郑重同样毕业于山东大学,不过他不是艺术生,而是1956年毕业的生物系学生。看到上期《人文青岛》刊登有关电影的内容,青岛大学郭同文教授专门给半岛记者打来电话,提到他的老校友郑重,“他虽然毕业于生物系,但是却在文学方面大放异彩”,郭教授激动地说。郑重曾经说过,“不喜欢生物,外语又不行,权衡再三,便选择了文学创作这条路”,他毕业后曾历任兰州大学生物系助教、中文系写作研究室主任。最终,郑重放弃了在兰州大学的工作岗位,来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半路出家”地开始了电影文学创作,并从此与电影结缘。他编剧的电影《西安事变》被称为具有史诗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之后,他还写有《陈赓大将》、《满天星斗》、《彭大将军》等。
除了上海、西安,在其他的省级电影制片厂,“如江苏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山东电影制片厂等,也有山大人在那里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贡献”,田广渠先生撰文称。
电影预告
影星胡蝶
《劫后桃花》是第一部在青岛编剧,在青岛拍摄,内容又是写青岛的电影。电影大家洪深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这样的剧本:祝有为在青岛海滨建有别墅。遇德国侵占青岛,他为保房产利用翻译对女儿的心意。日本侵占青岛后,翻译摇身一变,投靠日本,反诬祝老,祝老被捕,别墅被改作“日本军人俱乐部”。祝太太无奈携女儿暂避乡间。数年后,青岛收回主权,祝太太等人来到旧居门前,人事全非,桃花依旧……
1935年,明星影业公司将剧本拍成电影,由导演张石川率队,著名影星胡蝶、舒绣文、王献斋、高占非、孙敏、龚稼农等主演前来,影片网罗了当时的一流明星,实属罕见。
电影取景于青岛,剧本一开头,洪深便把观众的目光引向了青岛:
(字幕一)青岛,即胶州湾,山富树果,海有渔盐,人民安居乐业,原是富庶安乐的地方。
(渐显)海滨帆樯林立,山边百花齐放……
最后镜头落在汇泉角的小楼上,也就是今日的蝴蝶楼(山海关路21号)。除了主要在八大关拍摄外,剧组还赴丹山拍了桃花,因为当时桃花已败,所以摄影师董克毅还提议移植假花用于拍摄,经过后期处理,竟然以假乱真,堪称最早的“特效剪辑”。
外景拍摄完毕后,洪深还在国际俱乐部(今中山路1号)宴请摄制组的主要人员,引起轰动!至今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还记得,“1935年,父亲在国际俱乐部负责接待工作,听说大明星胡蝶来了,母亲拉着3岁的我去看,结果只看到一男一女在吃饭,根本就没有看到‘蝴蝶’,其实我根本不知道胡蝶是谁,还以为是天上飞的‘蝴蝶’呢!”
虽然影片《劫后桃花》现在已经难寻,但这部影片是中国电影人的心血,反映了青岛的历史,也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青岛风光。
一次成功
登报纸博眼球有 法宝
明星影院广告

福禄寿影院广告

李丽华和严峻夫妇
和当今的宣传一样,当时的电影广告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纸上,大版面的电影广告和电影介绍充斥其间,电影插图、海报更是放在醒目的位置。而夸张的语气和“惊悚”的事件,是吸引观众眼球的法宝。
影坛巨星李丽华,一生共主演了120多部影片,她的成名靠的便是一个成功的“炒作”。1939年,上海艺华影业公司拍摄《三笑》,准备捧新人李丽华,遂制造了一条新闻:当时在上海演出的马戏团刊登启事,称“职员于包厢中拾得上等钻戒一枚”,随后李丽华也刊登启事,称“遗失罕见钻戒”,之后又鸣谢马戏团归还。马戏团趁机将李丽华提供的酬金两百元捐给了上海救济难民儿童教养院,一来二去,李丽华和她主演的电影一战扬名。其实,李丽华与青岛缘分颇深。她的两任丈夫都曾生活在青岛。第一任丈夫张绪谱是个富二代,新婚后两人曾到青岛生活,第二任丈夫严峻也曾生活于青岛,他和耿震是铁路中学的优秀学生。严峻和李丽华夫唱妇随,合作过多部电影,是影坛上著名的伉俪。
再说电影宣传。在青岛,电影广告和影院广告是上世纪20年代之后,报纸的一大广告内容。在1924年的《中国青岛报》上,就有卓别林主演《逃犯》的广告:“著名滑稽大家,世界笑林大王到矣。诸君之渴望可偿矣。真正贾波林(即卓别林),新近杰串四大本《逃犯》”。而在1935年1月26日的《青岛平民报》上,则刊登着《胡蝶的一件礼服》,描写了胡蝶价值1500元的新婚礼服,这在当时来说可谓天价。1935年7月4日的《青岛晨报》上还有“电影圈”专栏,既有《影迷须知:明星照片索取法》,也有《旧事重提:林雪怀胡蝶离异经过》《谈瑛隆腹之秘密》等追星方法、明星八卦等内容。当然,影片介绍、影评推介也不可少。
所以,在青岛,电影的发展比起其他城市,更为全面、迅速,青岛,是一座几乎与电影同成长的城市。至今,与电影的缘分仍在不断谱写。
一种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