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3-人文青岛

110年来,青岛如“影”随形                     

新闻    时间:2017年12月0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上世纪30年代,来自上海明星公司的演员在青岛中山公园留影(资料图片)。

《歌女红牡丹》剧照。

《劫后桃花》剧照。

李丽华和严峻夫妇。

张文艳

电影是什么?
答案相信需要众多的专业术语来支撑,简而言之,电影就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正是因为复杂,因而它的诞生历经波折,从影子的移动,到人物入画,从短片到长片,从默片到声像多种结合,如今我们面前的大片,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努力。而对于青岛来说,电影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青岛是如何与电影结缘的?还需从头说起。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电影是西方艺术,其实最早发现光学原理的国家是中国。早在宋朝,我国就出现了灯影戏,是电影历史学家公认的电影发明先导。18世纪,灯影戏传入欧洲,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灯影戏相继在法国和英国演出,被称为“中国影灯”,中国灯影戏在欧洲的流传,促进了欧洲各国科学家关于电影术的发展。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工厂大门》和《火车到站》等影片,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在湖北路青岛电影博物馆里,笔者看到了两部短片:下班了,工厂大门打开,工人蜂拥而出;一辆火车呼啸进站,一个人得意洋洋地站在画面前给人们介绍进站的镜头,结果火车越来越近,介绍者惊慌着跳出画面……简单无声的镜头,成为电影史上的巨大飞跃,这种画面的动态和真实感,带给世人的是赞叹,是惊奇。
而此时地球另一端的中国青岛,正在建置后的建设中,登州总兵章高元带领军队驻扎在总兵衙门,扩建栈桥,修筑炮台,尽边防责任。只是,当一切还在准备中时,1897年,德国侵略军的铁蹄就以操练为名,强行踏入这片土地,逼迫清朝签下租借条约。
1898年冬天,德国摄影师来到胶澳租借地,拍摄了青岛的自然风光和百姓生活——这可能是在中国拍摄的最早的纪录片之一,内容全部是有关青岛与青岛人的镜头:模糊晃动的人影,主人公身穿厚厚的棉袍,相互拱手作揖,仿佛在拜年。而这一年,中国还没有电影,但距世界电影的发明,也仅仅三年而已。从此,青岛开始了与电影的亲密接触。
电影来到中国,比德国拍摄青岛早了两年,1896年1月,电影在香港出现。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902年1月北京也放映了电影,之后,电影陆续在天津、哈尔滨、广州放映。1900年,德国在青岛“亨利王子饭店”的音乐厅放映过电影。1904年秋天,济南也有了电影。当时,这些电影以风光片、纪录片、滑稽短片、新闻片为主。
青岛有电影放映的记录,得益于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等文史专家们的发现,在1907年8月9日的《胶州报》上,刊载了水兵俱乐部的一则电影广告:“晚7时放映电影,门票票价预售25分,现购30分。”要知道,到了1908年,上海虹口才有了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商业影院——虹口大戏院,这意味着青岛有着国家第一个电影院,然而票价“要值清钱800多文,等于当时在青岛的中国工人一天的工资收入,还属奢侈娱乐消费。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青岛,已经使用“电影”这一词汇表述,而不像上海等国内其他地方使用“西洋影戏”“活动光电影戏”“活动影戏”之类的说法。可见,青岛对于电影的认识是极为准确和先进的。而且,青岛不仅较早地有了电影放映,甚至还在“1907年的《青岛黄页》上有一家影视工作室的信息”,意味着电影产业已经萌芽。
青岛电影大发展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不过,当时以外国人办的影院居多,直至上世纪40年代,青岛已有11家专业电影院,而且像当时著名的东海饭店等大型旅馆也在经营电影放映。只是此时,青岛电影市场仍然带有浓郁的殖民气息。然而,正是因为多舛的命运造就了青岛这座城市极强的包容性和丰富性。所以,看电影,如同赛马、游泳一样,逐渐被市民所接受。而这一奢侈的娱乐活动,也逐渐深入到百姓生活中。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报纸上经常能看到大版的电影广告,翻阅青岛市档案馆的旧报纸,几乎每一份报纸都会有多部电影或者影院放映的广告,有的甚至占据了半个版。还有的副刊版面,用专栏来介绍电影故事。而在报纸上打广告,更成为当时宣传“炒作”电影或明星的惯用手段。
自从1905年12月28日,任景丰拍摄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前门大观楼放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之后,青岛与中国电影便密不可分,不但孕育了大批电影人,山大还成为电影人的摇篮,并且还成为公认的外景拍摄地。
本期,我们将目光锁定青岛与电影的那些深刻印记,百余年的光阴,伴随着一座城市的成长,也记录了电影的进步。电影之都,成为青岛的标签,也代表青岛与电影有着解不开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