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2-闲趣长物

半岛都市报

闲趣长物
2017年11月12日

巧手折剪锦绣乾坤方寸之间一纸千金

新闻    时间:2017年11月12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宋总业

剪纸,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从最简单的结婚喜字,到逢年过节贴的窗花,一把剪刀,一张纸片,巧手铰几下,就装点了我们的生活,象征着富足红火的日子,营造着喜庆悦目的气氛。眼下冬日已至,你是否还会像儿时一样到元旦新春时买些剪纸,贴贴窗花呢?而此时,你是否想了解一下这古老的技艺的前世今生呢?
巧剪桐叶照窗纱

古歌谣云:“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剪纸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历经世代更迭延续到今天,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使我们得以从中领略民族艺术传承不绝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在纸发明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但古时人们运用片状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纸出现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树叶上剪刻纹样。《吕氏春秋》与《史记·晋世家》中的“剪桐封弟”就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南北朝时,沈约在诗中描述此事曰:“微叶虽可贱,一剪或成圭。”晋干宝《搜神记》中还记录了一则剪影的故事:“汉武帝(刘彻)宠爱李夫人,夫人卒后,他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对说能招李夫人神魂与汉武帝相见,于是夜间设帐做法,让汉武帝“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状”,却不得近看,“帝愈益悲戚”。宋代高承在他的《事物纪原》中谈到皮影的起源时,也曾援引此例。同样,战国时的皮革镂花、汉代的金银箔刻花,都与剪纸技法如出一辙,为民间剪纸艺术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
我国现存最早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北原古墓中群中发现的团花剪纸,据墓志可断定为南北朝时期的遗物。这5幅团花剪纸采用的是麻料纸,以折叠的方法剪成对鹿团花、对猴团花、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和菊花形团花。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品。
剪彩为人起晋风

唐李商隐《人日》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剪纸有着较为广泛的用途,多与风俗有着直接的关系。南朝梁宗懔所著《荆楚岁时纪》中,记载了荆楚(今湖北、湖南)一带的风俗:“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这样的风俗一直流传到隋唐时期。据说隋汤帝杨广三下扬州时,曾令宫女用彩帛剪为花、叶点缀枝条,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艳丽景色,以赏心悦目。
杜台卿《玉烛宝典》载:隋时“立春日,俗间悉剪彩为燕子,置之楹檐,亦戴……七日为人日,家家剪彩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这种“剪彩”在当时又被称为“胜”。唐代诗人杜甫《人日》诗云:“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耐巧寒。”当时,民间还流行一种用绢帛剪成的“春幡”,是在“立春日”悬挂的。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道:“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韦庄《立春》诗中“雪圃乍开红菜甲,采幡新剪绿杨丝”的句子,就描述了彩幡的样式。
此外,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收藏有一幅中国古代剪纸,据考证有可能是唐代祭祀用品。杜甫诗中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可见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已流传于民间。至五代时,有很多装饰已被剪纸所取代,《武林梵志》载:“吴越王于行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纸剪人马以代”。

金刀剪彩呈纤巧

苏东坡诗曰:“萧索东风两鬓华,年年幡胜剪宫华。”
立春之日剪幡胜之类旧例,宋代依旧承袭唐制。欧阳修在《蝶恋花》词中描写了宋代妇女立春之日剪纸的情景:“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红蜡枝头双燕小,金刀剪彩呈纤巧……”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楣。”
宋代造纸业的成熟,使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当时,在杭州等地,还出现了“剪字”“剪镞花样”等专门从事剪纸的职业。周密在他的《志雅堂杂钞》中对当时的剪纸艺人作了记述:“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有俞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胜于二人,于是有独擅一时之誉。”从苏舜元的诗句“苍皇林间健儿妇,剪纸沥酒呼嗷嗷”中,也可以看到宋代民间剪纸的普及性。
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如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羊等的皮制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至元代,剪纸出现了构思完整的尺幅之作,并开始有人收藏剪纸作品,年节时悬挂的走马灯也开始用剪纸造型去表现复杂的故事。在农村中,剪纸的扫晴娘也得以流传,平日“凡岁时雨久,剪以白纸作妇人首,剪红绿纸衣之,以苕帚苗缚小帚令携之,竿悬檐际,曰扫晴娘”。元人李泽民的《扫晴娘》诗中对此有所描述:“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

剪画聪明胜剪书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布艺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1965年冬,江苏江阴出土了一把明代正德(1506~1521年)年间的折扇,扇骨为竹制,扇面由丝棉纸双面裱成,棉纸中夹有一幅剪纸——《梅鹊报春图》,形式完整,刻工精巧。另外,明代流传的蓝印花布工艺,采用了油纸版漏印花纹,据说是受了剪纸艺术的影响,其艺术的效果与剪纸也是很接近的。
清代社会上流传的剪纸作品工艺精巧,且名家辈出。陈云伯的《画林新咏》载:“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工剪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赋诗:“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频鱼。任他二月风光好,剪出杨柳恐不如。”《梵天庐丛录》载:“全椒人江舟,善书画,尤工剪贴,喜勾摹古人真迹,剪成后着色,与书画无异。”在当时,一些文人也参与了剪纸艺术的创作。据梁章钜《归田琐记》记,他见婚娶喜庆时馈送的食物上都盖着红纸一块,或方或圆,必雕镂四字,如“生命富贵”“诸事如意”之类,自己也创作剪出十六种花样,分赠各家,希望大家都照此剪雕,“以代此前吉祥之字”。
如今,剪纸艺术运用到了插图、邮票、连环画、动画片等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凭借他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从而证明剪纸艺术在新时代里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