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1-闲趣周刊

半岛都市报

闲趣周刊
2017年07月16日

左伯纸咱山东造史上最早品牌纸

新闻    时间:2017年07月16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宋总业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创造了一种物美价廉的文化载体,为历史文化的传播立下了卓越功勋,是中国人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

灞桥纸——迄今最早纸片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据专家介绍,“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200年。在西汉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后,至东汉蔡伦时代经过总结提高,所造之纸较前大有改进。
根据出土古纸检验和文献记载,汉初所造之纸为麻纸。至汉末,造纸名工辈出,赵歧《三辅决录》引韦诞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其中的“左伯纸”即指咱山东东莱人左伯所造麻纸,可谓驰名一时。
魏晋南北朝时,从当时文人的诗赋中可看出造纸术的进步及纸质的提高。如晋人傅咸《纸赋》写道:“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己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此时,私人藏书逐渐多起来,晋人张华迁居时载书三十车,同时代的郭泰有书五千卷,当然,在印刷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诗歌和文章都是靠手抄流传的。晋代文学家左思写得一手好文章,以至于其赋作被贵族富豪们争相传抄,因而引起市场上纸张价格陡涨,“洛阳纸贵”一时传为佳话。著述之多引起抄书之风盛行,又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及汉字字体的变迁。晋代能出现像王羲之、王献之那样杰出的书法家,在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纸的普遍使用。
澄心堂纸——百金不售一枚

隋唐时所用造纸原料品种进一步扩大,有麻类、楮皮、桑皮、藤皮等,竹纸也在这时初露头角。陆羽《茶经》中提到用藤纸包茶。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杀青》记载,唐代四川造的薛涛笺用芙蓉皮为原料,再将芙蓉花汁掺入纸浆,造出粉红色诗笺,又名浣花笺。李商隐有诗句:“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词咏玉钩。”因而名重一时。由于产纸量大,社会上的消耗量亦甚可观。只以唐内府集贤书院为例,大中三年一年内抄写365卷书就用蜀纸一万多张,而长安、洛阳两京皇家图书馆抄录数万卷书及集贤书院学士每年六万张纸的消耗量,又不知要用去多少纸张。而雕版印刷术正是这一历史时期内发展并付诸应用的。用雕版印书可省去手抄书的大量人力和时间,一次印刷千百万份,更利于书籍的流传。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咸通九年(868年)印本《金刚经》,是这一时期印刷品的代表作。
唐代可造出幅面更大的纸,从而满足了画家的需要,纸本绘画从这一时期猛增,传世的有韩滉的设色《五牛图》。除绘画及文书用纸外,隋唐五代时许多日用品也以纸制品制成,以代替其他昂贵材料,如灯笼纸及糊窗纸,以取代绢料。唐代“飞钱”更是纸币的先驱,用以代替金属货币。而迷信活动也用纸做成纸人、纸钱在为死者送葬时焚烧。纸的用途越来越广,中国在这时名副其实地进入了纸的时代。
著名的宣纸也诞生于这一时期。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东汉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前就早已盛行。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明清以后,宣纸几乎成为中国书画用纸的总称。
五代时造纸技术直接承袭隋唐。当时统治者御用的“澄心堂纸”为一时之冠。澄心堂是南唐烈祖李昪在金陵(今南京)宴居、读书及批阅奏章的殿室。至南唐后主李煜时,设官监造名纸供御用,因号澄心堂纸。苏易简在《文房四谱·纸谱》写道:“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南唐灭亡后,半个世纪内储藏在宫中的这些纸尚无人知晓。及至到北宋,刘敞从宫中得100张澄心堂纸,后赠欧阳修十张,欧阳修又转赠梅尧臣两张。于是他们之间专为此纸互相吟诗唱和。刘敞《公是集》云:“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流落人间万无一,我从故府得百枚。”梅尧臣《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诗云:“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澄心堂中唯此物,静几铺写无尘埃……于今已逾六十载,弃置大屋墙角堆。”
北宋文人宋敏求也从南唐内府中得到一些澄心堂纸,又赠梅尧臣100张。于是梅尧臣再写诗咏道:“塞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古纸精光肉理厚,正岁好事亦稍推。”据说欧阳修起草《五代史》就用的澄心堂纸。因澄心堂纸见重于北宋,故南宋时即起而仿制,至清代还照此仿制。明人曹昭《格古要论》称:“澄心堂纸,宋朝诸名公写字及李伯时作画,多用澄心堂纸。”

竹纸——米芾书法专用

竹纸在唐末开花,而在宋代大结硕果。据不完全统计,适于造纸的竹类多达50种,产量大、分布广,以竹料造纸确是造纸史中一大发明。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可见,竹纸在北宋人心目中还是新鲜事物。米芾曾说他从50岁起只用浙江竹纸写字,米芾《评纸帖》称越州竹纸超过了著名的杭州由拳纸(藤纸):“越筠万杵,在油拳上,紧薄可爱。余年五十,始作此纸,谓之金版也。”后来浙江竹纸逐步名冠天下。宋元时出现品种繁多的加工纸及各种名纸。据文献记载,宋代时四川麻纸有玉屑、屑骨等名号,江西抚州的清江藤纸坚滑而不留墨,新安的玉版笺色白且光滑,浙江的竹纸甲于他处,更有鹄白纸、碧云笺、春树笺、龙凤笺、团花笺及金花笺等加工纸。宋代造纸另一巨大成就是能抄出长10米至18米的匹纸,可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幅的纸了,传世品有辽宁省博物馆藏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元代绍兴有彩色粉笺、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江西有白箓纸、观音纸、清江纸,书画家多用这些纸。
中国绘画至宋元纸的幅面越往后越大,纸上帘纹也随之变细。唐代绘画纸650平方厘米,宋代平均2412平方厘米,元代为2937平方厘米。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纸长达3丈余,中无接缝,要很多人同时荡帘抄造,反映了高度技巧。纸在宋元时另一重要用途是印成货币。北宋初四川民间用“交子”,即起纸币作用,受官府承认。金代时发行“交钞”,元代有宝钞。宋元时期纸制品的广泛使用也超过唐五代,甚至游戏用的纸牌也深入于民间。宋元时民间还兴起纸影戏,吴自牧《梦粱录》说:“更有弄影戏者,汴京初以素纸雕簇”,从而代替了皮影。

桑皮纸——制造“大明宝钞”

明清时纸的消耗量有增无减,主要用于书画、文书、印刷、包装及宗教方面。纸币在此期间发行量更大。洪武七年(1374年)设宝钞提举司,次年发行“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用桑皮纸,一度以纸币向官员发薪俸。清代时还研制出纸砚、纸杯及纸箫。邱菽园《菽园杂谈》中记载贵州以纸作砚,用之历久不变,浙江余杭蔡冶山得纸杯注酒,不渗不漏。邓之诚《骨董琐记》还提到福建开元寺前有卷纸为箫者,周亮工得之,“色如黄玉,扣之铿然,以试善箫者,无不称善”,用纸做成有严格要求的吹奏乐器,真是别具匠心。
总之,明清在纸的制造及加工上吸取了历代经验,达到最高水平,但仍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与此同时,西方在产业革命后造纸业却长足发展,后来居上。1750年荷兰人发明新式机械打浆机,1798年法国发明长网造纸机,19世纪更有了化学木浆纸,造纸由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从此中国造纸技术逐渐落伍。只是清末才又从西方引进机器造纸技术,在上海及其他地方也相继建厂投产。20世纪初之后,机制纸产量大增,最终取代手工纸成为主要用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