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6-人文青岛

月明满地滚青霜 舞到剑飞人隐处

青岛国术馆的前世今生

新闻    时间:2017年05月23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1934年,著名作家郁达夫来到青岛避暑,本想“第一当收敛精神,第二当整理思想,第三才是游山玩水”,结果,他发现“在东亚,没有一处避暑区赶得上青岛的”,于是游山玩水,觥筹交错,把其他的想法都扔到了九霄云外,在青岛没写几个字,倒是留下不少趣闻轶事。在青岛期间,他曾到青岛国术馆参观,并为全国著名女剑客栾秀云题诗:“堂堂国士盈朝野,不及栾家一女郎。舞到剑飞人隐处,月明满地滚青霜。”青岛国术馆是什么地方,为何会吸引郁达夫前往?本期,半岛全媒体记者根据一位已故教习的回忆录,查阅大量的史料,采访曾经的学员和传承人,了解青岛国术馆的沧桑经历。
第一回  一头扎进“江湖”中,随师创办国术馆
1929年,高作霖有了新工作——青岛国术馆教习。
1897年,德国入侵青岛这一年,高作霖出生在淄川区杨寨镇(今双杨镇)月庄村,日本侵占青岛这一年,17岁的高作霖从家乡到济南谋生。他在戴家丝厂打工时,拜桑蚕农林学院的两位武术教师毕凤亭和杨廷岳为师,学习摔跤、拳术和器械。就是这两位教师,让高作霖踏进了武术的“江湖”。
1917年,马良在济南发起成立了“山东省武术传习所”,著名的武术高手韩愧生、常炳章、陆加灿、李传中、杨明斋等在此任教,而杨明斋是杨廷岳的弟弟,山东平度人,以“拳走曲线,曲中求直”的孙膑拳蜚声武林,在两位恩师的介绍下,高作霖正式进入传习所学习武术。1922年,山东省武术传习所解散,总教习韩愧生、教习王子平、杨明斋、常秉毅等国内著名武术高手来青岛定居,并于次年成立“国技学社”。高作霖随后来到青岛投奔杨明斋,拜他为终身之师,于是,两人一起见证了青岛武术事业的开启和辉煌。
1929年9月1日,青岛的天气热度未消,“秋老虎”仍旧肆虐。而比天气更热闹的,当属陵县路。这里刚刚举行了一场就职典礼,时任青岛市代理市长吴思豫宣布担任青岛国术馆馆长,郁廷(李郁廷)任副馆长。
翻看旧档案,在吴思豫1929年9月11日签署的训令里,可以看到,这是响应中央国术馆的号召开办的。由于时间仓促,临时借用了陵县路小学作为办公场所。训令中,吴思豫的签名异常潇洒,此时,45岁的他正英气勃发。这名代理市长原籍浙江,5个多月前,他接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命令,来青岛与日本政府交涉决定收回被日本侵占的济南、青岛,并被委以重任。吴思豫接手的是个麻烦的摊子,日本工厂大罢工风潮正盛,吴思豫摁下葫芦起来瓢,到处灭火。两个月的任期,让他焦头烂额。1929年11月11日,青岛特别市市长马福祥走马上任,勾结日本领事,压制迫使工人复工。根据中央国术馆的规定,市长担任国术馆的馆长,马福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二任馆长。
如此看来,青岛国术馆的命运似乎与工人罢工分不开,日后发生的一次重大事件,同样因罢工而引起。
青岛国术馆是青岛第一个官方武术管理研究机构。其成员设董事11人,科员8人,办事员10人,教习若干。青岛国术馆成立后,杨明斋担任教学科科长及孙膑拳总教习。同样是高手的高凤岭担任人事科长,向誉久任秘书,高作霖担任教习。 
根据高作霖的回忆,可以看出,当时青岛国术馆的配备人员组成很权威,在当时应该享有一定的声誉。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于是,青岛国术馆运用了丰富的宣传策略:1930年3月1日,《青岛特别市国术馆月刊》出版,提出了“用国术的刀剑,斩断不平等条约的束缚;用国术的枪棍,打倒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1931年6月,举行声势浩大的“青岛国术游艺比试大会”,并发布特刊。此举目的很简单:筹钱!因为此时的青岛国术馆到处借场地,借陵县路办公,借齐燕会馆举行活动,借第四公园作为民众国术练习场所,如同没有根基的浮萍,只能四处寻找展示场所。为了能够有自己的办公和训练场地,青岛国术馆便想到了用比试大会筹措资金的方法。高作霖没有经历青岛国术馆办游艺比试大会,因为1930年,他就调到济南,1933年,才接杨明斋来信回到青岛国术馆任教,“代教市政府的武术爱好者”。
而在这期间,随着市长走马观灯地轮换,青岛国术馆馆长也不停地更替。
 第二回  国术“打”入运动会,新馆名师助辉煌
当高作霖再次回到青岛时,他发现青岛国术馆已经换了新馆长——沈鸿烈。
1931年,沈鸿烈任青岛特别市市长。两年后,他主持筹建了青岛国术馆新馆,勘定馆址为广东路1号。政府出资,加上社会募捐,新楼建设得以启动。1934年11月,全新的建筑拔地而起,青岛国术馆终于有了立足之地。主楼三层,有平房三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楼四周均有大小不同空地。楼后操场近2000平方米,场内备有沙坑、单双杠、拉力带、石锁、石担等训练辅助器材。1934年12月23日,比建馆时还热闹的落成典礼准时举行。此时的青岛国术馆,有名气,有威望,也有了全新的训练场所,是最为辉煌的时期。
当然,国术馆的名望是累积而成,而让它名声大震的,要算1933年7月,在青岛举办的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正是这届运动会,将国术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为国术历史着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岛国术馆终于有了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1933年7月,在华北运动会中的8个国术比赛项目中,青岛队获6项第一名。1933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青岛队获国术四项冠军。同时,在南京举行第二届国术国考中,田鸿业、李忠先、郑少先、孙秉刚、徐杰三等18人组成的青岛队,获得了国考总分第一名。1934年10月,在华北第十八届运动会上,青岛国术馆获国术五项冠军。当时的青岛女子武术名将栾秀云一人获杂项器械冠军和剑术亚军。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在众多传习所当中,有两个是专收女子学员的,第一女子传习所的所长就是栾秀云。”经过几年的发展,青岛国术馆培养了近万人学习武术,这在当时蔚为可观。“这一时期,青岛市的武术竞赛也很频繁,春、秋季都举行运动会,运动会上即有国术项目或表演比赛。上世纪30年代,青岛还举行过几次全市性国术市考”(《青岛武术和青岛国术馆》)。
在青岛国术馆颇具威望的,除了高作霖的师傅杨明斋,还有一代武林高手王子平,“王子平早年称‘千斤神力王’,在济南力挽水车,在青州高举磨盘,来青岛后拳打美国拳击手阿拉曼、德国举重名手柯芝麦,摔倒日本柔道名手宫本,闻名全国”,青岛作家于向阳先生说。另外,常秉毅、秘道生、尹玉章、纪炎昌、韩冠英等名家均在此任教。而为了能够培养好的教习,国术馆还成立了教授班,自己培养教习,满足教学。有系统,有名望,有良师,青岛国术馆注定辉煌。此时的青岛,习武也成为一种时尚,“整个太平路一路,全是练武术的,有练拳术的,有练器械的,谁要是不会,就好像差点什么似的”,鲁海先生说。彼时,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童,都习武不倦,公园里,马路上,随处可见舞刀弄枪、练拳踢腿的身影,这也成为了当时青岛街巷一道独特的风景。
名人也不例外。
1934年来青岛的老舍,每当写作累了时就练习拳脚,经常与鸳鸯螳螂拳第三代掌门人、青岛国术馆的奠基人之一毛丽泉先生切磋武功。诗人臧克家先生来探望他,一进门就被吓了一跳,只见他家的墙上挂满了刀、枪、棍、棒、戟。老舍还曾慕名拜访杨明斋,杨明斋表演了十八路查拳,令老舍赞叹不已。老舍邀请杨明斋到家做客,也表演了一套拳术,杨明斋毫不客气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和老舍同一年来青岛的萧军,也是武林圈中人,身体强壮,拳脚功夫很不错,因此,有人猜测这也是体弱的萧红和萧军最终分手的原因之一。三年后的1937年,武侠小说大师王度庐来到青岛,后来他住在广东路隔壁的宁波路上,并历经10载,写了《卧虎藏龙》等武侠小说,也许,或多或少,这位侠情大师就受到了国术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