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6-人文青岛

一生坎坷百折不屈,山大医学院教授沈福彭留下特殊遗愿

他的嘱托曾震惊世人

新闻    时间:2017年04月11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沈阶平与严静婉送儿子沈福彭留学。
医学世家 误入“凶宅”,坚强渡难关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图/沈华提供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制成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一纸遗嘱犹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伫立丰碑前默默礼拜!”
这是著名作家秦牧给沈福彭先生所写的《献辞》,他自感拼尽了全力,仍无法描述他的震惊。与秦牧先生一样,听到沈福彭先生将遗体捐出,至今骨骼仍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陈列的故事,记者同样震撼,一位献身于医学事业的院长,一位献身于医学教育的工作者,曾长期经受病痛和精神折磨,却能以大爱挥洒后世,本期,我们回顾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沈福彭的别样人生。
1908年7月4日,江苏苏州的医学世家沈家,喜得贵子,这是沈家的第二个孩子,也是长子,全家上下自是被喜悦的氛围包裹着。孩子的父亲沈阶平望着幼子,心中升腾了一丝隐忧。因为,此时,他还只是一名东吴大学医学院的学生,经济条件有限。沈阶平从小学习优秀,从苏州博习书院毕业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预科,然而家境困难险些辍学。22岁时,他幸得一位知书达理的妻子,妻子变卖陪嫁首饰,支持丈夫进入东吴大学堂医科继续深造,沈阶平“靠业余时间教‘家馆’,得以完成学业”。
如今,家里又添了嗷嗷待哺的幼子,家庭负担越发重了。沈阶平的坚韧超乎常人。
他作为首届毕业生于1909年毕业后,在苏州工作了三年,“后应邀到浙江吴兴(今湖州市)组建海岛医院,又逢乡绅出资兴建福音医院(现解放军九八医院),便出任院长。他以其敬业的精神、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尊重”,沈福彭的女儿沈华称。
1914年,一战爆发,青岛成为日德战争的战场,同一年,远在江苏的沈福彭跟随家人经历了第一次较大的迁徙,全家从苏州迁往湖州定居。“由于祖父在家中奉行‘教育优先’的治家方针,从未购房置产,全家人一直租赁房子住,与此同时,全家节衣缩食,子女都在当地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我是我们家第一个有房产的人”,出生于1954年的沈华说。此时的小福彭跟着姐妹、弟弟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他天资聪慧,学习也一直不错。
“到1919年已有五个子女、七口之家的沈家,需要找一处较大的住处。迁至湖州马军巷谭家旧居,这是一处被当地人称之为‘会闹鬼’的‘凶宅’,但祖父不迷信,考虑到居处面积够大,租金便宜,就搬了进去”。没有想到,这座阴暗潮湿房子,竟然将沈福彭的少年时光,带入长达四年的灰暗之中,并给他的一生造成创伤。
沈家搬入不到半年,就在孩子们卧室的蚊帐顶上发现了一条碗口粗的大蛇。沈阶平慌忙将孩子转移到外面,自己在房间里进行了一番“人蛇大战”。得胜出来的沈阶平意识到,房屋的潮湿导致了蛇虫的滋生,所以才会给称为“凶宅”。只是,这种环境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无异于巨大的考验。1922年,年仅14岁的沈福彭患上了脊椎结核,下肢瘫痪,卧床四年;同年冬天,不到12岁已经读初中的弟弟沈福求患肺炎去世;1924年春,在湖郡女塾还差两个月就中学毕业的姐姐也因患恶性疟疾病故……而老化的设施,消防意识极弱,邻居两次失火,都殃及了沈家,损失惨重。一波又一波的打击,没有压垮沈阶平,他反而冷静下来,“了解到旧居的主人有结核及风湿的家族病史,而当时卫生条件低下结核菌在干燥的痰粉中可以存活25年。因此一面全面消毒,一面对家人积极预防和治疗”,沈华说,爷爷的乐观伴随他终生,后来他带领家人辗转昆明、青岛,最后跟随女儿定居北京,就职于中关村医院,“76岁才离开手术台,80多岁才退休,86岁的时候,还给69岁的老人让座。以93岁的高龄,无疾而终”。
沈福彭全家福。
卧床四年 完成学业,沈福彭屡创奇迹
沈福彭活下来,是一个奇迹。
“按照当时的条件,许多脊椎结核患者是很难生存的,即使侥幸痊愈,也大都落下‘90度大弯腰’的残疾。父亲患脊椎结核后祖父和他的一位同行、挚友孟杰医生(福音医院的创办人,美籍),一起动手做了一张桥型的矫形石膏床,靠隆起的部分顶住病变的脊柱。父亲在这张床上一躺就是四年”。
我们很难想象,这四年沈福彭是怎样度过的,然而,当他从病床上爬起来后,人们才赫然发现,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再次谱写了人生的奇迹。
“父亲卧床期间,邻居的孩子们,爷爷同事的孩子们,都会带来所学的课程给父亲看,所以,这四年,父亲一直没有停下学习”,如今子承父业的沈福彭幼子、青大附院胸外科主任沈毅,深知当时父亲病情的严重程度,“他人是被打成石膏的,除了头能动,胳膊能动,其他部位都不能动,他的三节脊柱是融合的,所以后来父亲伸出胳膊是一米七六,但身高只有一米五多”。躺在床上的沈福彭,每天用大量的书本来充实简单的生活,“如果想看外面的世界,就拿着镜子对着窗外照一照”。在沈福彭母亲的预想中,儿子将来娶上媳妇开个小铺,能够自力更生就行了。没想到,沈福彭凭着坚强的毅力,自学了初二到高二的全部课程。更惊人的是,他竟然参加了800米跑的体育测试。然而,这对沈福彭来说有点冒险,“跑完全程后,他又卧床了四周,险些再度瘫痪。后来,还是医院出了一个健康证明给学校,允许他用爬绳的成绩作为体育考试成绩”。
当穿越布满沟壑的人生险滩之后,再大的困难都不再能压垮沈福彭。
1928年,他顺利考入东吴大学理学院医学预科,身体的病痛和医学世家的背景,使得沈福彭在选择职业上并没有过多犹豫。然而,1932年,学校因学潮停课,开学无期。此时,焦急的不仅仅有沈福彭,还有他的同学:杨绛、周芬、孙令衔、徐献瑜。他们决定一起北上赴燕京大学,继续深造。在北平接站的是费孝通,他们一起通过考试注册入学。
沈福彭转入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适逢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考试,成功考取了爱丁堡大学。“但轮船在海上走了一个多月,抵达爱丁堡大学时,已经过了入学时间,想进爱丁堡得等一年”,沈福彭与同学一起转到比利时,进行布鲁塞尔(比京)大学考试。在这个以法语为主的学校里,沈福彭遇到了挑战,然而,“据他的同学说第二年他的成绩已在班上名列前茅了,由于欧洲大学里流行‘用好同学的笔记,考试会带来好运’,父亲的课堂笔记很受欢迎,靠卖笔记和给同学补课,他竟然能自给自足”,沈华说。
留学归来 任职云大,遇到一生挚爱
1939年7月,沈福彭以优异成绩获医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和他同读一所学校的,就有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童第周1930年赴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布鲁斯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年底回国,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两人在欧洲时就有交集,“他们一起在法比同学会,彼此都非常熟悉”,沈毅说。这层关系,为以后沈福彭与国立山大的缘分埋下了伏笔。
虽身在国外,但沈福彭心念祖国,当他从报纸上看到华北、上海等地相继沦陷的消息后,认为“我若隔岸观火,怎对得起列祖列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返回祖国,受聘于云南大学医学院,先后担任外科医生、担任医学院院长。
在此前几年,父亲他们也被迫逃到了昆明,一家人终于团聚。在昆明,虽然沈福彭有工资,但在祖国动荡的年代,沈家人的生活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度连续三个月饭桌上只有一道菜:酱油拌莴苣”,沈华告诉记者。不过,在云南,沈福彭结识了不少好友,任教于西南联大的闻一多便是其中之一,由于闻一多身体状况欠佳,经常找沈福彭看病,靠刻章赚外快的闻一多没有钱付医药费,便用印章表达谢意,“我小时候家里就有一枚闻一多先生刻的印章”。在云南大学,沈福彭还与老同学、从英国留学归来的费孝通相遇,两人的深厚友谊保持了多年,“我们全家定居青岛后,费孝通来青岛疗养必来我家,进门就对我妈说:‘寇小姐,你去找地方睡去,我今晚要跟老沈睡一张床’”。
当然,在昆明收获最大的,莫过于沈福彭找到了一生的挚爱,费孝通所称的“寇小姐”——寇青瑶女士。寇青瑶比沈福彭小12岁,相貌姣好,在昆明的医院里当护士长。两人相识后情投意合,“虽然父亲不高,只有一米五二,还有点驼背、跛脚,但他气质出众,后来我们问母亲看上了父亲哪一点,母亲笑着说:‘你爸当时可拽咧!’”沈华笑着说。如果不是认识沈福彭,寇青瑶极有可能走上了可怜姐姐的老路。寇家生活困难,父母设法为寇青瑶的姐姐找了家开车行的富户人家,收到不少彩礼。不想,在姐姐怀孕三个月后,竟然暴毙。悲痛的寇青瑶觉得姐姐死得蹊跷,沈福彭让她拿到姐姐正在服用的中药药方,惊讶地发现,里面竟有大量的乌头和附子,姐姐是被婆家毒死的!然而,愚昧的父亲不想退彩礼,竟然让寇青瑶也嫁过去填房。沈福彭听说后急了,决定资助寇青瑶考学,赶紧跳出火坑。于是,寇青瑶考入浙江大学。相爱的两个人终于摆脱了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