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5-人文青岛

寒儒留下无尽暖意 ——冯沅君先生山大侧影

新闻    时间:2017年03月07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冯沅君(1900~1974年),河南省唐河县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大学一级教授。原名冯恭兰,改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吴仪等。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及诗词,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和地质学家冯景兰为同胞兄妹,丈夫是著名学者陆侃如。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柳已青

唐河冯友兰家族不是一个显赫的簪缨世家,但这个书香门第在近代中国影响深远。
“一门亲属传佳话”,说的是冯友兰家族成员,人才辈出,教授、学者足以开办一所大学。冯友兰的弟弟冯景兰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其妹冯淑兰(冯沅君)是五四时期的著名作家,沅君之夫陆侃如也是著名学者,夫妇二人有合著《中国诗史》传世。
书香门第,薪火相传,以学术安身,以文化燃灯,照亮中国百年的道路进程。
冯沅君就是这个文化大家族中一颗璀璨的星辰。冯沅君用一双勇敢而独立的小脚走出唐河,走到北京,走向法国。她与时代同行,如同时代激流中的一叶扁舟,1947年和夫君陆侃如停泊在青岛港。从此,冯沅君的后半生在青岛、济南展开。她上半生走遍大半个中国,后半生在山东大学执教,直至蜡炬成灰。
在冯友兰的影响下,冯沅君1917年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开办的国文专修科。沐浴着新文化运动的春风,冯沅君以笔名淦女士跃登文坛,北新书局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说集《卷葹》《春痕》《劫灰》。
冯沅君的创作,得到了鲁迅的提携和帮助。早在1926年,鲁迅曾把她的短篇小说《卷葹》连同其他三篇编入《乌合丛书》(之六),从编辑稿件到印刷出版,都亲自办理,鲁迅写信给画家陶元庆,要他为《卷葹》设计封面,并自己撰写广告。鲁迅说:“《卷葹》——是‘拔心不死’的草名,也是1923年起,身在北京,而以‘淦女士’为笔名,发表于上海创造的刊物上的作品。”
北京大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冯沅君先后在南京金陵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中文系任教。在上海执教期间,冯沅君认识了陆侃如,两人志同道合,于1929年结婚。
1932年,陆侃如冯沅君夫妻赴法国留学,三年后,双双取得巴黎大学文学系东方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夫妻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中文系担任中国古典文学教授。伉俪鹣鲽情深,琴瑟相和,他们遨游中国古典诗歌的海洋,合著的《中国诗史》成为学术经典。
1947年,陆侃如冯沅君向已被聘任为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的徐中玉写信,表达了想到山大执教的心愿。徐中玉向校长赵太侔推荐,赵太侔喜出望外,爽快地聘请了这对著名的学界伉俪。就这样,冯沅君来到了青岛,执教山大,直至病逝。
陆侃如冯沅君居住在鱼山路36号,这个小院里还住着童第周等山大教授。冯沅君在这里创作了《古剧说汇》、《古元剧杂考三则》等,其中《古剧说汇》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闪耀于戏曲史。
初到山东大学时,冯沅君担任高年级学生的戏曲和文学史导师,为他们开设《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研究》等课,还教大一国文。
冯沅君平易近人,她的家中常有学生来拜访。有一次,赵淮青和同学去访问冯沅君,问她当年写小说,蜚声文坛,为何停了。冯沅君说,年轻时写小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当时有勇气和热情;后来研究古典文学,兴趣转移了,专注学术,就无暇写小说了。辜负了鲁迅先生的期望……
还有一位同学莽撞地问,冯先生在法国留学时,小脚会招来麻烦吗?冯沅君不以为忤,也不觉得尴尬,神情自若,笑着说道:这也不难,学习孟丽君嘛,外面套双靴子就行了……
冯沅君那一代作家、教授,从旧时代走过来,走过激流险滩,走过风雨沧桑。时代的风云气息,在她的人生中留下印记。冯沅君和陆侃如相濡以沫,从青岛到济南,不管天气如何变化,不管运动如何起伏,始终严谨教书育人。
1974年6月17日冯沅君因患不治之症,与世长辞了。生前,她对山大王仲荦教授表示:“我一介寒儒,连个后嗣亦无,能为国家民族留点什么?我想个人艰窘一点,存几个钱,身后让国家做学术奖金;奖掖后人吧!”
生命中最后的几天,冯沅君先生仍然没有忘记自己为人师的职责。住院时,她神情恍惚地走进护士办公室,以为是进了课堂,站在桌前大声地讲起课来。她的一生,站在三尺讲台上,春风化雨,为国家培育栋梁。此时,受疾病折磨,已经神志不清,在生命的尽头,仍然是讲课。先生之风,令人高山仰止,亦令人唏嘘感叹!
1979年陆侃如先生也逝世了,留下遗嘱说:“按冯沅君和他个人的愿望,将全部藏书,数万遗款赠山东大学。”
学界伉俪,一对寒儒,他们膝下无子女,将大爱奉献给学术和学生。他们的生活是清寒的,人生境界是清高,但留给后人无尽的暖意。人走了,他们的藏书还在人间,他们的著作还在流传。读其书,想念其为人,这样纯粹的学人值得缅怀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