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5-人文青岛

潮河镇里有丹土

新闻    时间:2017年01月24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者按
三市四镇,地连海滨与内地;海青古道,路通青州与海州。在历史上,海青古道是一条陆海相接的道路,连接青州、诸城与海州(今连云港海州区)。海青古道串起四颗文化历史悠久的明珠——青岛市黄岛区海青镇、潍坊市诸城市桃林镇、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两城镇(今两城街道)。
从今天起,我们联合潍坊日报、日照日报陆续推出海青古道系列,记者深入两城、潮河、海青、桃林四镇探访,挖掘四镇的人文历史。这是《人文青岛》走出青岛,走向基层的有益的尝试。事实上,四镇唇齿相依,血脉相连。在地缘上接近,在文化上相通。今天推出海青古道上的日照潮河镇,让我们一起感受青岛周边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以及鲜活的民俗风情、物产之美。
□张文艳

一条古道,连通三座城市,四个城镇,如今线路犹存。出诸城向正南到日照县界120里,清代设十一铺,经桃林铺、石桥铺、河水泊铺、辛店铺等,到两城、日照,接通海州,直通往来,方便贸易。尤其是海路,从宋家口(今称王家滩口),乘船水行到江南,宋家口到董家口随时往返,不三五日即可抵达淮扬。这条驿道不但可以传送官方文书,调兵防守、抗击倭寇,也是连接内地、沿海的经济通道。就连北宋诗人苏轼任登州知州时,也是走的从海州到密州的海青古道。
正如“三市四镇古道行”大型跨区巿联合采访启动仪式上所说:一村一镇历史是国家历史的组成部分,小历史可以反映大历史。本期,我们沿着古道一路前行,“挖掘”日照潮河镇丹土村的丹土遗址,寻找古城密码;在走访中,跟着潮河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看他们如何开辟巧而精的新路子。
丹土遗址,位于五莲县城东南约37.5公里处,遗址的偏南部位就是丹土村。当从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建立的古城,经过龙山文化早期和中期的拓展,形成规模后,经过岁月的打磨,叠压的城址,最终被黄土掩盖。朝代更替,岁月流逝,从五莲县博物馆馆长郭公仕和村民的口中,我们了解到,明代,一位王姓后裔辗转来到这里,生活的贫困让他一路找寻落脚点。大片大片青黑色的泥土和砖红疙瘩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决定携家带口在此地定居。“由于村子的东北角有大量红土,所以村子被命名为丹土村”,郭馆长说。
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丹土村王姓人的抉择是明智的。他们很快意识到,这里的土“种出来的庄稼特别棒,一亩地能打1000多斤小麦,使丹土成为五莲山下小麦亩产量最高的村子”,这是后来嫁到村子里的范老太太的介绍,恐怕也是丹土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郭馆长说,丹土村“红土的土质比较好,不但利于种植,而且还便于建造房屋”。于是,逐渐的,19个姓氏慕名陆续来到丹土村定居,最终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杂姓村。
历史总是充满了意外。1900年,痴迷于金石的日照王姓后人王廷霖路过丹土村,发现了众多石器,带回家后,送给儿子王献唐一个玉钺,四岁的王献唐将这一场景牢记于心。1934年,他将此事告诉了山东古迹研究会,建议对丹土村进行挖掘。由于丹土村《王姓族谱》在特殊年代被毁,我们无从寻找王献唐家的王姓与丹土村王姓的关系,但犹如冥冥之中的缘分,王姓人发现了王姓人所建村庄地底下的宝藏。而后,陆续有专家来到丹土村。而随着人们开垦土地和雨水冲刷,村民们也经常能挖出一些石器、陶器和玉器,甚至村民盖房子的泥墙上,都能发现一些陶瓷瓦罐的残片。埋藏在地下数千年的文明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显露出来,与人交流,用独特的方式。
1973年,丹土村民在村西北盖房清基时,清理出数座房屋遗址,它是氏族部落较早的住房遗址。据考,该遗址是按照一定的规划建造的,可分为居住区、各种手工业作坊区和墓葬区,规模巨大,属于龙山文化晚期的一座城镇的雏形。自此,丹土遗址一举成名。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不是一座平凡的城镇,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证实,而今,潮河镇人正在承袭先民的智慧,用辛勤的双手,创造全新的生活。种植茶叶、开发酸枣汁,用最普通的地瓜制作地瓜干打响名声、远销外市……
文化与经济,共同支撑起潮河镇的腾飞之势!